《红楼梦》的万种“弦外音”——对话《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
2024-06-03 08:28:34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是北京大学古典文学博士廉萍于2024年2月出版的新书。该书为作者已发表的数百篇《红楼》随笔的精选集,除谈及《红楼》人物、名物、写法外,还旁涉中外名篇如诗歌、小说、戏曲等,可谓意趣盎然,浑然天成。书名“荷叶浮萍”出自《红楼梦》第九回:不通文墨的随从李贵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学作“呦呦鹿鸣,荷叶浮萍”,虽歪曲经典,但妙趣横生,能博众人一粲,也能视为一种“再创作”。本书的审美旨趣也如同这句误读一般,看似“胡言乱语”,却凭借直觉和通感使得文从字顺,音节铿然,自成一幅“天然图画”。随性至极的《荷叶浮萍》以独特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于精细妙笔中更显《红楼梦》背后品不尽的历史细节和人生际遇,为看懂“纸外字”,听懂“弦外音”,西南大学师生由此展开对话。
研究生安洁:廉萍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曾师从扬之水研究中国古代名物。她俩曾合著《古人的日子》,一个解诗,一个释物,很有意趣。正如廉萍所言:“富足欢欣,祥和安定,精致温暖,免于匮乏和恐惧,不正是所有普通人都期待和应该过上的日子吗?”此书,可以为美好生活种种细节,提供一点线索。而她在《荷叶浮萍》中解读《红楼梦》,如陈溶冰所说,“廉萍写《红楼》,不考据不索隐,不过分解读,切口细微,讲求直觉和通感,却见情致、趣味、审美和志向”,廉萍在阅读中对中外名篇旁征博引,同时结合自身阅历来解读诸多情节,可谓“读经典不必正襟危坐”,符合曹雪芹的读书观。对于这种读书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扬之水说:“诗解《红楼》,《红楼》解诗,物理人情,一脉贯通。讲版本,讲文字,讲语感,毫发丝粟集于腕下,涟漪水痕漫溢毫端”。《红楼梦》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曹雪芹仅仅写到第八十回便戛然而止,而现存的各个抄本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这本因残缺而充满谜团的文学著作,无法一板一眼地追根溯源——周汝昌的“索隐派”、胡适的“自传说”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不少考证细细读来,让人觉得未必恰如其分。其实,《红楼梦》不是历史纪实,也不是学术研究,有时间死结、措置失宜之处,许多风物人情“虽无稽考,却也说得四座春风”,读者又何必较真?廉萍的《荷叶浮萍》不从“红学”的视角去看《红楼梦》,只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在传统文化的图谱里去探索《红楼梦》,自有一脉贯通之感,反而跳脱出了许多读书的条条框框,拥有不少独出心裁的别样见解。
《红楼梦》是一部灵性之书,它传递着悲欢离合的情感,是充满个人生命体验的“咏怀”,其间意象不似凝练的诗歌般严整集中,而是兴之所至,随意落墨。它就如同一面带着命运密码的铜镜,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寻自己、印证自己、指引自己。廉萍认为年长读书体验更为透彻,因为不解之时阅之无益,年深岁久后广见洽闻,意念通达、感慨万端。正如俗话所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它也会影响你对书本的理解程度。《红楼梦》是一场文字的盛宴,更是一种无言的境界,于有字处,有看不到的暗线;于无字处,有想不到的伏笔,汲汲苦寻或许无果,只有沉潜阅历,当文字与心灵契然相印时,书中之寓言便无师自通了。
研究生安洁: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究竟如何阅读这本书呢?诗人杨万里曾写道:“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式而不解风趣,何也?格式是空架子,易学;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意即风骨情趣着重抒发性情灵感。读完这本随笔,方才发现眼拙之人读不得《红楼梦》并非一句空话,如何才能读出《红楼梦》里的风趣与灵性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红楼梦》时曾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新鲜趣味就在写实上,“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红楼梦》是一棵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抽枝生长而出的葱郁树木,作者写作时,不断用前人经典之水浇灌——《红楼梦》里有《西游记》《西厢记》等名作的影子,也有借用纳兰词、李商隐、李煜诗之处,建构起一个彼此印证、相映成趣的中华文化世界。《荷叶浮萍》解《红楼梦》,也是从醇厚的传统文化中生发新意,廉萍以诗解《红楼梦》,又以《红楼梦》解诗,谈起“以花喻人”“端午节礼”的传统,谈起古典园林构造、皇权之尊,皆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不喜《红楼梦》的人会说:“一大家子家长里短,有什么好看?”而正是这座由盛及衰的封建豪门世家,散落着中国古代的文化碎片,就连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后走向“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局,也符合“留白”的古典美学。所以,想读透《红楼梦》,还需有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储藏”。
“熟读红楼,参透人情,于是片光零羽,断圭碎璧,均无逃于品评。”读《红楼梦》的态度可以随性,却不能随便,需要抽丝剥茧、梳理出阅读的乐趣。林语堂说“读书须出其自然,才能彻底享受其中的乐趣。”美国物理学家兰姆说:“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廉萍读《红楼梦》看似“不求甚解”,实则仔细较真——她会根据只言片语去计算女娲补天究竟补了多大的一块天,会去查证究竟是“举案齐眉”还是“举碗齐眉”。在重视溯本清源的古典文学博士眼里,《红楼梦》是值得进行文学考据的经典文本,所以,廉萍在遍稽群籍后对《红楼梦》若干细节了若指掌、洞幽烛微,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每个读者心里的《红楼梦》都有不同的面貌,但却都要深潜入书,反复咀嚼品味,以人之真心换书之“性灵”,方能在生命时节里听见书中的念念回响。
“书,和读,都没有我们小时候被告知的那么重要。学会各种方法,在虎狼面前,努力强大一点,才是正道。”这是廉萍告诫读者的一点,不管是《荷叶浮萍》,还是其他《红楼梦》解读著作,抑或是《红楼梦》各注疏抄本,都只是通往《红楼梦》恢宏世界的一个小小入口。“哪里是读红楼,几十年的爱喜,十几年的修炼,一肚子‘家私’借谈红楼而如深涧山泉潺湲流淌”,既入园门,万千花叶,各入人眼,也就不拘什么高明与笨拙了,此时游历的是书中世界,也映照着我们自己的人生。
文/董小玉 安洁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