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学校】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校长陈珍国:聚焦“数字教育转型” 因材施教培养“未来型人才”
2024-06-05 10:11:22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核心导读:
为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市教委《重庆教育》政务新媒体、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开展“向往的学校:重庆市中小学书记校长谈新时代教育变革”大型融媒特别报道活动。
我们走进全市城乡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围绕全市教育工作会提出的重点民生实事和工作目标,聚焦党建领航、培根铸魂、优质均衡、名师培育、强基赋能、城乡一体化、教育数字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等关键词进行深入采访,通过文图、视频等融媒体形式,聆听中小学书记校长们的办学思考,见证我市城乡中小学的发展成果,展现重庆基础教育发展的变革力量,讲好重庆教育故事,传递重庆教育好声音,反映全市基础教育系统“拥抱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的良好精神风貌。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创造未来
华龙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十四五”到2035,您认为贵校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制定了哪些发展目标、愿景与规划?
陈珍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价值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如何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项重要问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也给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带来了全新挑战。作为教师,如何通过实现数字化转型去面对这个挑战,是每个学校都亟需解答的现实问题。
这对华师中旭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学校创立以来一直坚守着华东师范大学的使命——智慧创获、品性陶融、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我校一直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作为目标。我们认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校层面上的具体诠释和操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和强健体魄,这样的人才能创造未来。对于创造未来,华师中旭无论是目标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立德树人
华龙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关键一课”。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
陈珍国:作为华师教育集团的一份子,华东师范大学给华师中旭大中小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带来了方便与保障。如何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通过课程优化、课程实施实现教育效能的提升,教师如何有效实施教学和评价,华东师范大学都作出了统一的规划设计。除了强化对思政课程教学研究效果的提升以外,我校还充分意识到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思政课程,还要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价值和意义,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人文引领 跨学科学习
华龙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全面实施,新时代、新课标、新课改,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创新举措?
陈珍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将STEM教育本土化改造为A-STEM。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用人文来引领发展是全球难题。我国STEM教育起步较晚且受到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STEM教育的内在价值尚未普及。因此,我校在引进STEM教育时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课程,二是师资。
A-STEM,即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教育。在我看来,它是跨学科学习的最高阶段。它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是学科消融的学习方式。建校时,我校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BIY课程本土化地改造为BIT课程。T指的是together,即合作学习,团队建构。我们过去的教育中这方面比较缺乏,所以把BIY改成BIT,就是要凸显A的人文性价值。目前,这套课程已经在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针对师资问题,学校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最美科学教师”的培养,引导老师打破学科边界,敦促老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强调团队搭建,倡导跨学科老师的合作,从而对接A-STEM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数字变革 智慧校园 因材施教
华龙网: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教育系统正在实施强基赋能计划,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这一未来教育领域有哪些战略和布局?
陈珍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准确地诊断学生需求以及学生各自的优势、潜能和不足,根据诊断形成每个学生的精准画像,进而为其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借助数字技术,教师同样可以扬长避短,提升支持学生发展的素养。我校最早响应了数字化变革智慧校园建设的要求,建校时在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支持下设定了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是在征求家长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线上心理测评,由此发现其中哪些同学可能存在焦虑,从而主动对其进行关注和干预,降低焦虑,达到健康心理状态;第二期工程是在两江新区统一规划之下,学校打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方略智慧双师课堂、科大讯飞智慧课堂三大智慧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我校还探索了基于数字化平台对学生全面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接下来,学校将转向对教师画像的建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专业知识。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让因材施教在数字化平台支持下得以千年存续。
关键词:教育情怀
华龙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请谈谈您对“教育情怀”的理解?请描述一下您心中向往的学校是什么样?
陈珍国:在我看来,教育家应该具备的情怀是用人世间的美好去唤醒,去成就每个孩子的美好。于是在学校构想的五大书院课程里,我们将人类文明的所有美好通过课程形式建构出来,然后通过先进科技分享这些成果,让孩子们去体验,去发现,去接受。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再去传递,去表现这些美好。
有了好老师,有了好学生,有了好教育,承载起这三个好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老师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修为,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表现美;学生在与他人的相处和自己的成长中,能够不断认识到什么是美好的,愿意把美好传递给别人,也愿意不断去创造美好。
一所未来的好学校,一定是学校边界和社会边界消融的学校,是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边界不断打通的学校,是师生边界不断消融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我们追求学生的发展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融,我们的价值特征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潜能的全面发现,那才是美好的学校、向往的学校。
校长档案:
陈珍国,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校长。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曾主持、参与三所示范性高中创建和一所上海市示范性教育学院创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首批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政府督学、名师基地主持人、高评委委员、特色高中评审专家;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小初分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青少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物理普及专委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师范院校专业评估专家;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社科联家校共育研究会名誉会长、重庆两江新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名师工作站主持人。
曾经主持、参与国家及市区级重大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复旦大学、上海教育等出版社出版著作十余部,十五项成果获全国、上海市教学成果、教育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指导九位教师在全国优质课大赛中获一、二等奖。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