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一次记忆断片,而长期饮酒会让人变得冷漠,变得自私又固执,情绪起伏较大。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彭英教授牵头,全国专家联合编写的《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的中国诊疗指南(2024)》详细阐述了我国慢性酒精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专家证实,任何剂量的饮酒均对人体有伤害,而慢性饮酒可能使人产生严重的脑和神经损害。
“愉悦”感让人“越喝越多”
酒能解忧,但已经证实任何剂量的饮酒均对人体有伤害,其中慢性饮酒就可产生严重的脑和神经损害。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彭英教授牵头、王鸿轩副主任医师执笔,组织全国神经内科、精神科和心理科专家共同编写发表了《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的中国诊疗指南(2024)》(下文简称《指南》),详细分析了我国慢性酒精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并就相关治疗提供了指导意见。
彭英教授介绍,人对酒的着迷主要是因为酒精可让大脑产生“愉悦”的感受,这种愉悦感会促使饮酒者逐渐增加饮酒量和饮酒的频率。随着饮酒量的增加的饮酒时间的延长,大脑慢慢地“适应”和“耐受”酒精的作用,往往需要更多的酒精摄入才能维持原有的“愉悦”感,导致酒精依赖的发生。
此时,不断摄入增多的酒精将逐渐不知不觉地侵蚀饮酒者的大脑,导致各种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的发生。
记忆、活动、情绪都会受到酒精影响
醉酒的人会忘记醉酒时发生的事或者发生记忆错乱,也就是俗称的“断片”,但是不要以为醒酒之后就恢复正常了,长期多次反复酒精的伤害之后,大脑并不会在醒酒后恢复如初,饮酒者的海马体会发生难以逆转的改变,最终影响我们终身的记忆功能。
在早期,这种记忆功能的改变并不明显,只能在专业医护人员通过细致的检查才能被测出,称之为“酒精相关性认知障碍”。但若是再继续酗酒,最终便会进一步发展为“酒精相关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的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如“韦尼克脑病”“柯萨可夫综合征”等。
酒精还会影响活动功能。酗酒的人常走路不稳、踉踉跄跄,说话也“大舌头”。这都是小脑被血液中的酒精刺激所导致的。而长期饮酒的人,就算有一日不饮酒了,也还是会持续出现言语含糊、手脚发抖震颤,行走时颠三倒四的表现。
研究指出,长期饮酒的人群性格也会发生改变。长期饮酒会让人变得冷漠,变得自私又固执,情绪起伏较大。酒精戒断会让性格变得暴躁、情绪焦虑。
此外,由于长期酗酒会导致体内维生素摄取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进一步导致脑损害或神经损害的进展和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更难逆转或恢复。
戒酒是治疗的首要办法
已经爱上喝酒,有长期饮酒的“习惯”,如何应对呢?专家表示,治疗的首要办法是戒酒。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的首要治疗是需要逐渐戒酒,可以通过药物及康复治疗达到减少饮酒量和饮酒渴求的目的。药物能帮助改善酒精成瘾,辅助戒酒,在戒酒期间避免复饮。
彭英表示,“早期适当的脑保护、脑营养药物治疗干预(抗氧化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等),可逆转脑部的损伤,改善记忆、认知功能和精神情绪障碍。同时,有饮酒习惯者要注重补充营养物质,主要是补充B族及其他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可以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C等药物。对于部分营养物质,可以通过静脉或者肌注的方式补充,以规避慢性酗酒患者胃肠吸收不良。”
另外,目前研究发现,神经调控治疗(经颅磁刺激)等康复治疗有避免患者复饮的疗效。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黄睿 陈婉如 王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