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端午记忆
2024-06-11 13:01:58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文/潘昌操
在儿时记忆里,端午节就是美食节,故而,如盼过年一样,盼过端午。除了会吃到刚成熟的李子,吃腊肉,吃新鲜的蔬菜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吃粽子。
老家的粽子用芭蕉叶包得长长的,足有半米长,我们亲切叫它“马脚杆”。母亲总会在过节前一二日就到处去寻割包粽子用的芭蕉叶,泡好糯米、红豆、花生米等原料,花上大半天时间包粽子。包粽子是精细活,母亲用勺子将原材料一勺勺装进折叠过的芭蕉叶里,用麻线将粽子捆好,然后放进一口大铁锅煮,煮熟后用锅铲捞起放进盆子里,等热粽子稍凉后,解开粽叶,用捆粽的麻线切开粽子,一节一节放进碟子,粘上带白糖芝麻的黄豆粉吃,那个香香甜甜的味道是现在许多市场上的粽子根本无法比拟的。
记忆中我读初二的那年端午前,不知什么原因,母亲没有包粽子。那年端午节适逢星期天,失望之际,适逢邻村的樊姓同学邀请我去朱沱看划龙舟,我清楚朱沱离我的老家仙龙很远,家乡没大江大河,故而从未见过划龙舟,欲去,却怕远,故而不敢答应。樊同学对我说,他的两个哥哥也要去,还会带上三个长长的“马脚杆”分享。听有粽子可吃,我就不再犹豫,答允了。
那时我跟着别人的步伐,靠双脚走,走了六十多里地去看大江,看划龙舟,说起对划龙舟最初的印象,遥远、优美而又激烈,那是刻骨铭心的深刻,就像被烙进了脑海一样,因为那是少年的第一次远行,甚至是痛苦的远行。
田野里秧苗一望无际,田埂边林立着玉米秆、高粱秆,风一吹,一片片绿浪;朱沱是一条老街,随处可见吊脚楼、石板路,老街外是弯弯曲曲的长江;划龙舟现场,百舸争流,龙舟竞渡,东西两岸人山人海,上万人的人头攒动,这种壮观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
难忘与我年龄相仿的站在龙舟头敲鼓的少年,他打出的鼓点与长得五大三粗穿着背心短裤的划手们划桨的动作相一致,短促有力,催人奋进;难忘那些不服输永远争胜的汉子们,他们一脸激情,就像奔腾的江水汹涌向前。他们都是我心中的英雄,不是书上所说的、歌词上所唱的那样“浪花淘尽英雄”,岁月的浪涛无法淘尽他们的容颜,有时,反而更清晰,更深刻。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盯着的三个“马脚杆”粽子一直没解开。
早上六点起床,空着肚子出门,看完划龙舟后,中午两点过了还在归家路上,脚走出了水泡,饿得渴得实在走不动了,我主动脱离了同学兄弟们三人,在一户好心农家讨了几碗水喝,农家好心大娘还给了一个煎麦粑,吃完了我又问着上路。
漫长的路,疲惫的路,一路又有许多好心人指引,我终于在中途找到了离朱沱稍近的我大舅娘家,一连吃了三碗米饭,呼呼大睡一觉后,第二天才回家。
好多年没吃过“马脚杆”了,那香香甜甜的味道也许就是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好久没现场看划龙舟了,那百舸争流的印象只停留在记忆里,却时时催我奋进;许久没有回老家过端午了,于是带上妻儿,今年端午,和蓝天白云为伴,驱车百多公里向故乡行进。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