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把公益支教当秀场 太荒唐!-华龙网

【渝论】青年说 | 把公益支教当秀场 太荒唐!

2024-06-14 06:00:00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可谓是供不应求。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公益支教,对于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对于支教者本人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锻炼。而这些打着公益旗号售卖的商业研学,却把教室变做满足少数人表现欲的名利场,山区孩子们化作某些想要镀金“志愿者”的背景墙,让人心寒。

公益变生意,损的是孩子的学习。教育是一门神圣的事业,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支撑,只会误人子弟。而报道中的这些研学团志愿者,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二年级的学生,这不纯属胡闹吗?教学活动要有连续性,如果老师流动性太大,孩子们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去适应新的模式和风格,而这些研学团七天就换人,如何保证课程顺利连接?如此一来,势必会对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造成恶劣的影响。

讲台变秀场,伤的是爱心人士的心。把支教当做考公留学的捷径,把公益当做镀金的工具,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挤占了真正需要这份工作、想为这片土地奉献的人的机会。一边是这些所谓的“志愿者”,交钱就能“上车”,而那些正规支教志愿者,却需要经过多重简历筛选、多轮培训和考试等流程,才能获得资格,多么讽刺。投机取巧花钱买经历的人越来越多,必定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田地变秀场,损的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形象。近年来,国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包括大凉山在内的很多地区的发展已经得到很大改观:学校有崭新的塑胶跑道,亮堂的教室,孩子们也有干干净净的衣服。为了吸引更多买家,很多商家却仍然把大凉山装扮成“穷苦”模样,所谓公益研学的宣传视频里,常常能看到孩子们衣衫褴褛地光脚干活,以此来博取公众同情心,可以说是对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抹黑,还可能把人们引入对农村的“认识误区”,让人对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投资农产品等失去信心。大凉山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透支社会爱心,这些都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

助力偏僻山区和乡村的教育水平提升,需要的是支教者们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它不该是走个过场,拍张照片,发条动态,否则只会沦为一小撮人的“乡村旅行”。不该让孩子成为这一公益秀场中的“背景板”,而应该让他们成为公益支教中的真正受益者。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明确相应的支教规范,禁止“虚假支教”轻易就走进当地的校园;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应监管部门斩断虚假支教的生意链条,禁止研学机构弄虚作假,明确支教的相应标准,让研学归研学,支教归支教,把打“擦边球”的行为彻底遏制住。

作者:蔡孟珅(四川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余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