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支书和他的年富“梨”强-华龙网

“梨子”支书和他的年富“梨”强

2024-06-20 11:45:30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华龙网讯(记者 张佳雯)从公司老板年薪30万,到村里支书月薪1100元,曾瑞华仍然决定回到家乡石柱县田畈村当一名村支书。十年时间,曾瑞华不停歇地带领乡亲们寻找致富之路;如今,他成了大家心中的主心骨,也成了专业的“梨子”支书。

桥头镇田畈梨园产业基地。受访者 供图
桥头镇田畈梨园产业基地。受访者 供图

“家乡还没富,家乡需要我”

2013年12月20日,田畈村村委会正在换届选举。此时在外拼搏的曾瑞华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长,机会和前景都非常可期。

原本生活就这么继续下去的时候,两条故事线发生了交集。

当年的田畈村选票共计536票,本不在选票提名的曾瑞华,却意外得到了村民们记名投票的486票。

当时的村支书晚上电话告知了远在外地的曾瑞华这一结果。

于是,曾瑞华抱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回到田畈村。他看到还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家乡,看到因在外打工而村里一户一户的空房,看到还在为生活辛劳的父老乡亲……他甚至闪过“给大家一笔钱”的念头。

也是因为这一回,改变了曾瑞华的人生轨迹。

曾瑞华说,当时村支书有句话让他一瞬间下了决心回家乡发展,“家乡还没富,家乡需要我”。

曾瑞华向专家展示梨子的套袋情况。受访者 供图
曾瑞华向专家展示梨子的套袋情况。受访者 供图

2014年4月,曾瑞华正式任职村支书,拿着每月1100元的工资,开启了他十年的村支书生涯,“我要带着大家挣到第一笔钱”。这在当时以传统农业为生,在山坡上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的田畈村,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刘德香是土生土长的田畈村人,据介绍,以前村民在耕种过程中,土壤会随雨水流入山坡下的龙河中,不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还时常出现滑坡的情况,导致很多地块已无法耕种。加上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村里闲置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一片片荒坡变成了荆棘丛生的荒山。

“村里需要,该花就得花”

刚上任的曾瑞华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一笔钱,“这钱啥也不干,请‘高人’来指点”,如何在守住祖辈们留下的土地,又能解决水土流失,还能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曾瑞华从土开始琢磨。

曾瑞华查看土地情况。受访者 供图
曾瑞华查看土地情况。受访者 供图

曾瑞华把当地的泥土送去北京检测,请专家给出发展建议。他又和其他村干部揣着这笔钱,外出考察了多个省市,从北京请来不同行业的专家实地察看,给出符合当地发展的规划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综合各方专家的分析和村民的意见以及土地化验结果,村里决定发展梨子产业。

曾瑞华带领专家实地考察。受访者 供图
曾瑞华带领专家实地考察。受访者 供图

正在这时,助力梨子产业发展的好消息也随之而来。

2016年10月,石柱县投资1036万元,对龙河田畈小流域紧锣密鼓展开了坡改梯和建排水沟、蓄水池、产业步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原先的荒坡荒山变身为一块块阶梯状的平整地块。

曾瑞华又发现,村里没有宽敞足够大货车进出的的公路,村民种植的瓜果蔬菜要想运出去都很难。

于是,想致富,先修路。

拓宽道路施工现场。受访者 供图
拓宽道路施工现场。受访者 供图

同年,曾瑞华就为村里引进了翠冠梨和黄金梨进行了种植。

“寻路”找专家的过程,曾瑞华都是自掏腰包,当记者问起这一笔钱到底是多少钱,曾瑞华自己也说不清具体的数字,只说了句“村里需要,该花就得花”。

“我不要你的钱”

2020年,翠冠梨第一年挂果,毫无卖梨经验的曾瑞华和村干部们,开始大力吆喝。

一个梨子季,40个“销售”,村里30万斤梨子只卖了18万斤。

曾瑞华说,“眼看着剩下的梨子烂在地里,心痛不已。”但是为了保证农户的收入,他当时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按照当时的市场价5元/斤进行收购,“不能伤了大家的心。”

但是,爱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双向奔赴。

村民们纷纷表示,“我不要你的钱!”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又到了2021年梨子的丰收季。曾瑞华告诉记者,此时的他已有了前一年的经验,这次扩大了售梨队伍,大伙儿一起分组找销路。

售梨团队出货现场。受访者 供图
售梨团队出货现场。受访者 供图

一件、两件……一个梨子季下来,曾瑞华带领团队凭借一张嘴和两条腿,卖出了400多万的梨子,大家都很高兴。

“这么‘卖命’的卖梨子,你有多少梨树呢?”面对记者的疑问,“一个梨子都没有。但是你要问这1750亩地,175000株梨树的责任归谁,那我肯定的回答你,是我!”曾瑞华提高了声调坚定地回答道。

曾瑞华带领村民进行线上直播卖梨。受访者 供图
曾瑞华带领村民进行线上直播卖梨。受访者 供图

据了解,田畈村全村总计参与梨园种植的有328户,共有1312人。村民们分片流转土地,承包梨园,或入园打工,现在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

刘德香以前在外务工,村里在发展翠冠梨、黄金梨产业时,她回到家里将10亩撂荒了多年的土地流转到了专业合作社。在得知专业合作社要招收村民务工后,她索性在家就近务工,因勤劳肯干,后来成为基地的管理人员,现在每月固定工资有2500元,她说,“产业发展起来了,能在家门口上班,高兴的很。”

村里梨子种植户的杨晓梅也告诉记者,今年仅梨子一项收成能卖10万元左右,“放在以前,我靠种土豆和玉米,是想都不敢想的收入。”

当问及梨子主要销往哪里的时候,杨晓梅的回答是不知道,用她的原话说“梨子都是支书找销路,有他在不用怕”。

在田畈村,一座座楼房、一辆辆汽车、一个个笑脸,是梨子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用发挥方面的最好证明。

曾瑞华推介村里旅游产业情况。受访者 供图
曾瑞华推介村里旅游产业情况。受访者 供图

田畈村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依托了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让普通平凡的梨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了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如今,畈村梨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品牌和乡村采摘游的热门选地,以“花”为载体,用“果”作支撑,梨花节、采摘节……一条以梨园为龙头,带动全产业链的致富路线已经清晰可见。

奉献于大地的,大地将予以回馈;奉献于人民的,人民不会忘记。

正如杨晓梅所说,“我们在曾支书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有他在,我们都相信,梨子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强,大伙儿肯定也越来越富,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