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统筹推进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 做亮“重庆母城品质半岛”名片-华龙网

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统筹推进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 做亮“重庆母城品质半岛”名片

2024-06-21 07:24:18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听新闻

“来来来,一起包香囊了。”端午节期间,渝中区南纪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的“非遗寻香·端午邻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拉开帷幕,辖区30多名居民围坐一起,缝制香囊。

“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联络了邻里感情。”十八梯社区居民周朝美说。

今年来,南纪门街道举办了多场邻里节活动,为平日里不常见面、互不熟悉的邻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左邻右舍走到一起,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增进彼此感情。

作为老城区、建成区,渝中区提出“发挥高品质生活样板作用,加快打造宜业宜居新高地”的目标,针对辖区老旧住宅多、基础配套陈旧等问题,聚焦群众所思所盼,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统筹推进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设施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

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民生实事清单”变百姓“幸福账单”

“滴——”在人来人往的大坪时代天街旁,一辆车身不足2米的宝宝巴士缓缓停靠,几位市民依次打卡上车。巴士下一站即将抵达重医附一院。

“太方便了。”乘客中黄先生说,以前他自己开车到重医看病,不好停车,只能把车停在其他地方再走路过来,很不方便。现在,他开车到时代天街后,搭乘小巴,不到5分钟就能抵达重医门诊。

重医附一院地处中心城区,每天进出约3.6万人,但院内停车位仅600余个,医院停车非常紧张。

本月12日,渝中区开通了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全程2公里的车行距离,串联起重医附一院周边的社区、学校、企业、商圈等,还可将市民、患者直接送至重医附一院门诊部和住院部楼下,打通市民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停车场改造、路网建设、老旧小区提档升级……今年以来,渝中区不断推出这样的民生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走进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烧白、无刺烤鱼、蒜泥白肉等特色菜肴一字排开,居民们端着餐盘,正排队挑选自己心仪的菜肴。

“三荤一素,只要几块钱,好吃还不贵。”家住金汤街的独居老人石子春几乎每天都要来食堂就餐,“自从有了社区食堂,我再不用自己买菜做饭。”

以养老服务站为载体,金汤街社区打造了老年社区食堂,前期通过入户走访、线上小程序广泛征求意见,根据老人的口味、偏好制定菜单,且每天、每周菜单都不重样。针对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问题,食堂还组织志愿者推出送餐入户服务。

小小的“民生清单”也是一份幸福账单,一件件民生实事,关乎群众利益,关乎百姓幸福。今年初,渝中区发布了2024年15件重点民生实事,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就业、教育、托育等问题,办好关键小事,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这批民生实事是我们在充分征集、调研、酝酿基础上,经人大会议票决出来的,覆盖了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最需要关心关爱的群体。”渝中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围绕老年人“养、食、居”多元化需求,今年全区将建设22个社区食堂,实现11个街道全覆盖,并不断赋予食堂老年活动、居民舞台、社群孵化等空间属性,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乐享幸福“食光”。

着眼城市最小细胞

打通服务利民“最后一公里”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暖黄的灯光下,一处处开放式办公窗口令人耳目一新。窗口整合了民政、人社、医保、公安等10余个部门的50余类事项,通过数据共享应用,将过去的“部门窗口”改为“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办多事”。

“提交材料后,我在一个窗口就办理了准生证,还缴纳了医保,以前这起码要跑两个窗口。”在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完业务后,居民李莉感慨不已。

民乐村社区属于典型的老旧社区,2020年,社区启动建设“渝中怡家”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将便民服务中心的隔离窗口,变成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办公和封闭区域缩减到整个服务中心的30%以下。

从城市最小基础细胞入手,渝中区加快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打造“渝中怡家”社区综合服务体,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空间被挤压、社区服务“专业度、精准度”不高、群众“认同感、归属感”偏弱等社区管理服务难题,让城市治理向神经末梢延伸。

为了让社区服务更加智慧、精准,今年,渝中区又进一步探索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积极融入全市“141”基层智治体系,以网格为依托,完善区、街道两级智治平台的融合贯通,以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为中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协同管理,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线上线下高效联动的基层智治新格局。

在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深蓝色的液晶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辖区网格地图、基础信息、事件处置、全域态势等动态信息。

“以‘情指行 全民反诈’‘执法+监管’等市级应用模块为支撑,我们成功接入市、区、街道三级中心数字通道,实现任务事件‘指挥、调度、分拨、流转’多跨处置,形成业务处置闭环。”石油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渝中区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向社区、网格派发任务,仅石油路街道就累计处理事件1635件,其中跨区街、跨部门贯通处置403件。

城市有机更新

重塑母城形态和发展生态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青砖黛瓦上,一座座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漫步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这里不仅是有名的“花市一条街”,还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

“未来,这里将以市井文化为主导,以历史文化驱动商业发展,打造新老结合为特色的‘传统风貌商业街区’。”鲁祖庙片区改造项目负责人说。

2021年底,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涉及改造升级的建筑群共有14栋,其中历保、文保建筑就有4栋。

“对鲁祖庙的改造提升,不能简单推倒重建。”该项目负责人说,一方面要保留和修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传承母城文脉;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带动商业和旅游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经过两年多的打造,鲁祖庙片区焕然一新,街道两旁一改往日暗沉的色调,主街地面整洁亮丽,楼栋外立面统一美观,散发着浓浓的渝派老街的气息。

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渝中区分类推进了“留、改、拆、增、升”,在留住历史印记的同时,重点实施了一批老旧住宅、老旧商圈、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改造,盘活了业态空间,提升了城市能级。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魁星楼与洪崖洞之间的戴家巷老街区霓虹闪烁,由橙色集装箱组装而成的“崖边盒子”矗立于悬崖之上。这是渝中区结合老巷文化新打造的一座商业综合体,可品咖啡、听相声,还可一览滨江夜景。

“以前的戴家巷是个又脏又乱的背街小巷,这几年环境越变越好,游客也多了。”瞅准了发展潜力,一直在沿海从事餐饮服务的张文娟进驻戴家巷,在“崖边盒子”经营起一家酒吧餐厅,“每天的流水就有20多万元。”

上清寺街道将民意民声贯穿到城市更新全过程,通过党建联席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平台载体广泛搜集居民意见,协商推进了加装公共电梯、修建便民坡道等一批老旧小区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改善辖区居民的居住品质。

今年,渝中区还将按照“五大片区”定位,统筹推进上清寺—大溪沟—两路口片区、大坪片区,解放碑—朝天门片区、菜园坝片区、大鹅岭片区整体更新,释放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城市价值,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功能业态和发展生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责任编辑:邓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