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上新了!入藏文物展示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华龙网

三峡博物馆上新了!入藏文物展示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2024-06-21 22:04:58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听新闻

“希求物质的享受并不算顶坏的事。革命就是要把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但忘记了广大的人民,单求个人享受,那就错了!在人民的幸福中,自有你应得的一份。”这段话,出自重庆共产党人萧华清写给女儿肖鸣锵的红色家书。它在入藏后首次亮相三峡博物馆展厅之中。

微信图片_20240621220616
▲展览中展出的展品。记者 李晟 摄

近日,包括这封承载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子女殷殷嘱托的珍贵家书在内的一大批捐赠文物,首次走出文物库房向观众展出,它们用自己的集体“首秀”,共同拉开了“景仁怀德:社会捐赠文物展”的大幕。

6月20日,展览策展人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华夏婕告诉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本期展览分设“忆犹存盦”“古物流芳”“时代回响”三个单元,涉及展品8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12件/套。

微信图片_20240621220622
▲“景仁怀德:社会捐赠文物展”海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在这次展览中,最为亮眼的就是时代回响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展出了许多重庆共产党人的毕生珍藏,希望通过这些藏品,为观众们再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华夏婕说。

据悉,展览将向观众免费开放到2025年2月10日。

红色家书再现共产党人初心

在新布展完成的展厅中,一封厚厚的红色家书陈列在展柜中,这封家书没有我们常见的开头称呼和问候语,而是与众不同地被写作者装订成了一本小册子。

微信图片_20240621220627
▲改陈上新的“景仁怀德:社会捐赠文物展”。记者 李晟 摄

册子一共24页,每一页上只有一句话,通篇只有24句,但正是这24句话,写尽了作者一生峥嵘岁月中的重要感悟,也把自己融入骨血里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位共产党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萧华清,因工作需要,他的党员身份很长一段时间不为外界所知,但在这些沉默静守的岁月里,萧华清一直坚守党的纪律,严守机密,从不显露自己,直到他逝世12年后,党员身份才得以公之于众。

“这是博物馆首次对外展出萧华清家属捐赠的红色文物,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保存状况较好,史实性强,部分反映了萧华清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家风,蕴含着厚重的精神价值和教育意义。”华夏婕说,萧华清家属捐赠的革命文物,填补了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空白,并与三峡博物馆馆藏的吴玉章、杨闇公等人的日记手稿等文物一起,组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在重庆活动的重要史料。

除了这封红色家书之外,1950年萧华清《自传》手稿、1949年萧华清《走向光明》手稿、1955年萧华清《家书(警句24条)》手稿、1955年萧华清《家书(苦药)》手稿、1926年5月萧华清与陈觉人在重庆中法学校任教时的结婚照、1935年萧华清在河南安阳第十一中学任教时与妻子陈觉人和女儿肖鸣锵的合影等红色文物,也悉数出现在展厅之中。

珍贵笔记本再现一段荣耀岁月

1954年是中国传统纪年的甲午年。这一年的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在此次改陈换新的展厅中,一本1954年李承干使用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纪念”笔记本,再现了这段荣耀岁月。

微信图片_20240621220632
▲展览中展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纪念”笔记本。记者 李晟 摄

说起李承干,许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他却被周恩来赞誉为“国宝级的功勋人物”。

1937年,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上海失守后,日军开始向南京进攻。为了切断中国军队的武器供应,日军多次派飞机对金陵兵工厂进行轰炸。可为了给前线将士提供更多的武器,时任厂长的李承干不顾危险带头坚守在工厂,带领工人们日夜加班,源源不断地为前线将士提供武器弹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

可由于战场局势急转直下,为了避免兵工厂落入敌人之手,上级命令他立刻将机器设备和员工全部向西转移。接到命令后,李承干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工人抢运机械设备,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将整座工厂近5000吨的设备和原材料运到了重庆,速度之快让人震惊不已。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军民和平、民主的要求,悍然发动内战。为了不做历史的罪人,李承干拒绝了蒋介石的多次挽留,愤然辞去了兵工厂厂长职务。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拒绝蒋介石,因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曾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加入国民党的要求。

华夏婕说,其实李承干之所以不加入国民党,主要是因为他早就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周恩来等人介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只是由于工作需要,这个秘密一直被保守了数十年。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