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规范“无事酒”考验服务智慧
2024-07-04 06:00:01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狠抓移风易俗,聚焦“无事酒”大操大办不正之风,抓好“立、导、治、联”“四字诀”,即:以“立”为本,夯实制度基础;以“导”促行,营造浓厚氛围;以“治”增效,强化监督管理;以“联”谋和,川渝聚力共谱文明新篇。持续推进整治“滥办酒席”专项行动,以文明办酒新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规范整治“无事酒”,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道双刃剑:一方面,简单的“一刀切”政策往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难以有效管控;另一方面,不加管理又会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规范“无事酒”不仅是改变民风的社会实践,更是对基层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成为检验为民服务实效的“试金石”。
规范整治“无事酒”,首先要走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毕竟“无事酒”的礼金来自群众,用于群众,群众往往视之为“自家的事”。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无法获得群众的支持,有时甚至可能引发反感。例如,一些地区简单禁止农村所有形式的“办酒”活动,便被群众批评为“脱离实际”。
客观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办酒”活动深植于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之中,尤其在农村,它不仅是社交的需要,也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平衡。要降低“办酒”活动的频繁程度,关键在于与广大群众站在一起,发挥群众的力量来抑制不良风气的蔓延。
一方面,可以通过“做减法”的策略,减少“无事酒”的规模和成本。例如,鼓励举行集体婚礼或集体生日等,以减轻个人压力。同时,明确规定礼金或“份子钱”的上限,通过“乡规民约”将收礼的范围和数额限定在合理范围内,让群众明白盲目跟风“办酒”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通过“做加法”的策略,增强群众对改变传统“办酒”习惯的接受度。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加乡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逐步改变风俗。同时,注重采用合适的宣传和引导方式,对待一些性格固执的群众,可以采取间接劝导的方式,如通过其子女、亲属进行影响。
总而言之,规范整治“无事酒”需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利用群众智慧,耐心细致地推进,切忌粗暴行事。通过与群众深入交流,共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逐步清理乡间的不良风气,让“办酒”文化回归其应有的健康和正常状态。
作者:渝西锋光(荣昌区)
审校:杨光志
责编:王梅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