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与辉同行”重庆站的行程继续,董宇辉带着他的粉丝们,用脚步和镜头品读他写给重庆的第一篇小作文。
何以这样说?因为在这篇文章里,董宇辉这样描述着重庆的历史——“万年之前遇见它,华夏的来处便有了痕迹;千年之前遇见它,沧海的云暮便入了梦境;百年之前遇见它,沸腾的热血也挥洒大地。”
从合川钓鱼城到大足宝顶山石刻,7月3日的“与辉同行”更像是董宇辉与千年之前重庆的一次碰撞。
如何解读董宇辉这段话背后的重庆故事?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邹后曦表示,“董宇辉小作文里的这段话,将重庆的历史诗情画意般地挥洒在了人们眼前。”
万年之前的重庆,包括“巫山人”等在内的一大批旧石器时代遗址相继出土;千年之前的重庆,让楚国宋玉《高唐赋》中的“云梦台”在巫山有了具象;百年前的重庆,因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远东指挥中心所在地闻名全球。
7月3日下午,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大足石刻造像背后的故事,在董宇辉的走走停停间一一展露。
用石刻“连环画”再现人间世俗生活
山路蜿蜒,林泉潺潺,在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黎方银的讲解下,大足石刻崖壁上的故事,徐徐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展开。
牧牛图无疑是这片崖壁上最值得一提的石刻,在这组造像里,牧人驯牛徐行,或挥鞭赶牛,或冒雨登山,或吹笛击拍,牛儿从翘尾狂奔到跪地饮水、自舔其蹄,一幅极具田园风趣的山中牧牛图跃然于岩上。
整龛造像取材于现实生活,匠人们借牧人驯牛的历程,以牧人来比喻修行者。使禅宗教义通俗浅显的同时,也用世俗化的表达把游客带入诗情画意的民间生活中。
正如黎方银在直播中所说,世俗化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征。在宝顶山诸多造像中,不乏描绘初唐至明清时期生活场景的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歌颂父母养育之恩的典范之作。
古代匠人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形象地雕刻了“投佛祈求嗣息”“怀胎守护恩”等十组逼真的画面,如同连环画一般,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巧用地理环境雕出“九龙浴太子图”
“这可能是历史上洗澡洗得最久的‘人’了,这场澡它已经洗了800多年。”在黎方银的讲解下,宝顶山石刻“九龙浴太子图”出现在了董宇辉眼前。
“九龙浴太子图”又被称为“九龙灌顶图”,石窟高6.4米、宽4.5米。石刻上释迦太子头顶盘旋着九条巨龙,中间的神龙口吐泉水。宋代的重庆工匠们巧借堰塘的水流,使得龙口流水终年不断。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介绍,九龙灌顶图所在的岩面原本是山上雨水汇集的出口处,终年泉流直下,古人将九龙灌顶的佛传故事和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采取了疏导的办法,使涓涓清泉从龙嘴里终年不息喷出,沐浴着释迦太子的全身。
“大足石刻的每一尊造像,都暗藏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集体智慧,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些造像上可见一斑。”米德昉说。
卧佛正在重焕昔日容貌
离开“九龙浴太子图”,接下来出现在董宇辉面前的,就是长达31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半身卧佛造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卧佛”。
众所周知,拥有830只手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此前在修复上最大的难点是830只姿态各异的手。那么,已经启动修复工程的大足卧佛,修复难点在哪里呢?
“脸!相较于千手观音只有一张脸庞,大足卧佛及周围佛像拥有着数十张神态各异的脸庞。”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陈卉丽介绍,除了卧佛本身的脸庞外,它身边还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佛像。喜怒哀乐,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都有所不同,“如何让它们既保持历史的原本样貌,又能在修复完成后栩栩如生,是我们这次工作的难点之一。”
千手观音造像修复缘起于一只手指的掉落
“千手观音雕有多少只手?你猜一猜。”站在千手观音造像前,黎方银笑着问董宇辉。
“七八千只?”董宇辉不确定地回答。
“1007只手!”黎方银给出了准确答案。
“2007年,我陪国家文物局的工作组来看千手观音,当我们转身离开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嘭’的一声,回身去看,结果是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从佛像上掉下来了。”说起千手观音的修复起源,黎方银在直播间娓娓道来。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率领工作组来到大足石刻调研,指出“要把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作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使这一宝贵的世界遗产能够妥善地传承给后人。
陈卉丽介绍,此后千手观音开始了8年艰辛的修复之路。
2015年5月6日,历时8年的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通过验收。6月13日,千手观音造像在世人面前一扫往日的病容,重新焕发出美颜。
“千手观音修复完成后,是金碧辉煌的,有些游客对此提出了疑问。其实,这就是千手观音原本的样貌。”陈卉丽说,经过前期史料查阅,在历史上对千手观音的修复中,最多的一次,是为它贴上了8层金箔,就算最少的一次,也贴了4层金箔。所以,千手观音的修复,是充分尊重了历史的记载和它本身的样貌。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