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评 | “冒牌教授”要打 学术会议的“水”更得挤
2024-07-05 19:36:13 来源: 华龙网
当拙劣的谎言被戳穿的时候,被骗的人也会感到尴尬。
7月4日,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报,确认此前身份受到公众质疑的魏新河,实为该局工作人员,自2022年以来,其多次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因涉嫌招摇撞骗罪,魏新河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骗子显露原形,这起“出圈”的闹剧迎来了结局。魏新河两年间参加十多场学术会议,使用了多个身份,涉及“辽宁理工大学”“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等根本就不存在的机构;交流领域涵盖教育与乡村建设、体育信息科学、法学等,跨度也是大得离谱。
骗局技术含量如此之低,持续两年却无人发现,让人大跌眼镜。到底是谁在给魏新河“实名行骗”开绿灯?
一个人两年内受邀十多场,是不是也侧面说明学术会议过多过杂?办会资格审批是不是随意了些?
对于会议的主办方来说,即便教授头衔一下子无法核实,相关机构的真伪不是一查便知吗?怎么做的资格审核?还是说单纯为了找人撑场面,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值得注意的是,“魏教授”并不只是简单出席这些会议,更留下了不少自己的“学术见解”,一个门外汉的发言水平,就没人看出破绽吗?怎么还忽悠了十多场?谁知道台上台下还有没有其他不学无术的“假教授”呢?
另外,这些学术会议地域涉及天南海北,飞来飞去按理说也要占用不少时间。是不是也该追问下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这两年,忙于“学术活动”的魏新河做好本职工作了吗?对于魏新河的“业余爱好”,有关部门没有一点察觉吗?
学术会议本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提高学术水准的重要手段,太多名不副实的“混子”加入,只会劣币驱除良币,把真正有干货的人挡在门外,如何保证办会质量,实现交流和提高学术水平的目的?
如何让学问去伪存真,发言真正言之有物,是相关部门、学术会议组织方、学术界人士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打完这个“实名行骗”的“冒牌教授”,也必须挤挤“学术会议”的水,祛祛虚假浮躁之风,治治招摇撞骗者的名利场了。
作者:杨金行
责编:杨洋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