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连肖
7月正值暑运和汛期,护航铁路运输安全任务繁重。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工电段的铁路桥隧技师们,也进入紧张忙碌阶段。
今天来认识一位铁路桥隧技师赵勇。33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每天为铁路桥隧设备“把脉问诊”,至今已治愈200多座铁路桥。因此,他也被大伙儿称为资深的“桥隧医生”。
在郑渝高速梅溪河双线特大桥上,一群铁路工人紧锣密鼓地对进行病害检查。该桥是一座上承式提篮拱桥,是当今国内跨度最大的高铁无砟轨道上承式拱桥。
赵勇介绍,由于上承式提篮拱桥检查项点多、难度大,这座大桥是每年汛期必啃的“硬骨头”。作为重庆工电段万州北桥路车间工长,赵勇主动挑起重任,成为梅溪河双线特大桥的检查负责人,带领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桥隧医生”并不容易。
1991年,17岁的赵勇成为了一名桥隧工。他原本以为桥隧工不需要多少学问,但当他亲身走进襄渝线,面对西南山区复杂地质和各式各样的桥梁隧道时,他才发现,这里处处都是自己的“知识盲区”。
为尽快掌握岗位技能,他边干边学,白天跟随师傅外出作业,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怕费力。下班回来,夜里还要加班看书学业务,给自己充电。
“那时候条件艰苦,学习知识不容易,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难题,几乎是逢人就请教,遇书就想学习。”回忆那时的场景,赵勇打趣说:“有时候把别个问得都不想理我了。”
凭借着对桥隧的热爱和刻苦钻研,他的业务技能飞速提升,很快便得到大家的认同。2000年,他被举荐成为了工区班长。两年后,他扛起了工区工长的重担。
他和同事们一起打过无数场硬仗——1997年,襄渝线桥梁加固他连续半年都扎根在一线,保障设备正常运行;2003年达万线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他奔走在现场两天两夜不眠不休;2020年郑渝线介入的时候,12月份的室外温度只有几摄氏度,没有贯穿的隧道内温度则接近50摄氏度,进隧道前,他会准备一条毛巾擦汗,每天上千次的隧道敲击,只为判别隧道有无空响,保障安全万无一失……
如今,他还肩负着培养青年职工的重任。“小奉,你看一下支座的上下座板是否密贴,记录的时候描述清楚位置和病害。”桥梁检查作业中,他会手把手向青年职工传授经验。
生活中,他是一个贴心的老大哥。以前工人们没有宿舍,大家住在可容纳40个人的民房里,夏天蚊虫特别多。于是,赵勇自掏腰包,给职工们购买蚊香、蚊帐,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同炊事员外出采买,增加“硬菜”给大家改善伙食。“这里条件艰苦,希望让大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赵勇说。
进入7月,新一轮强降雨光临山城。赵勇提醒同事们打起精神,护好每一座隧道和大桥,让每一位旅客都平安抵达目的地。
华龙网 实习生 石廷佳 首席记者 连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