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铜梁人”唐智勇:一诺千金扎根安居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24-07-28 06:30:03 来源: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听新闻
一把镊子、一碗糨糊、一把排刷、几支毛笔,一团独有的光亮透过厚厚的镜片,让人感受到镜片后专注且智慧的目光。
在重庆铜梁安居古色古香的奎文阁底楼右角落,已处花甲之年的唐智勇,每天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张大桌前有条不紊地度过。
揭、补、压平、衬纸、钉线,工序井然,却又机械重复。这些用枯燥、清冷的光阴换来的,却是一本本“活”起来的古籍,不得不令人惊叹和折服!
如今,唐智勇抛却所有名利、放弃深圳优渥的生活,甘愿栖身在这楼阁里过着清平的生活,只因5年前的一句承诺!
他站在古籍修复技艺的顶端
唐智勇原本是重庆钢铁厂职工,但他对手中的“铁饭碗”并不喜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涌动,有句俗话叫‘东南西北中,发射到广东’。”唐智勇说,他特别喜欢读书,对文物特别偏爱。当面对改革开放的热潮时,唐智勇毅然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南下广东从事了他钟爱的古文物特别是古籍的发掘、收藏、修复等工作。
躬耕古籍圈数十载,从五代十国到民国年间的古籍,他都有收藏。唐智勇从最初的发烧友变成了古籍收藏大家。2002年,他担任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古籍专委会主任。
除了收藏,唐智勇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古籍修复。一把镊子、一碗糨糊、一把排刷、几支毛笔,不管多么破旧的古籍,他都能通过巧夺天工的双手,让这些一碰就碎的古籍重新“活”过来。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对中华灿烂的古代文明十分自豪!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的付出哪怕是浩瀚星海中的一颗小星星,也要发出毕生的光芒,这样才无憾!”唐智勇说,每一片纸都有生命,他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生命重新焕发出光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珍视古籍,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于是,唐智勇不仅把价值不菲的古籍捐献给武汉博物馆,还自己当搬运工,挑选了三万多藏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宝贝,千里迢迢到北京自己掏钱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展出让不少驻足观赏的国人惊叹不已,久久不愿离去,强烈要求延长展期。
返乡,只因5年前的一句承诺
唐智勇老家在重庆大渡口。2019年春节,他返乡祭祖,听闻铜梁有座千年古城安居正在进行修缮,他便一心想来看看。
他刚到安居古城,就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了。他一眼看中了这里的旧书摊,很快就从里面淘到了两本古籍。“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还有满是灵气的山山水水。此外,我还感觉这里一定藏有许多快要消亡的古籍。”唐智勇说,尽管他已经60岁了,常人看来到了乐享天伦的年纪,但是他无法停下自己继续追求的脚步,“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备受鼓舞,内心很振奋,觉得自己责无旁贷”。
“我的家乡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很多古籍再不进行抢救性修复,就真的消亡了。”唐智勇说,他一直有返乡的打算,只是苦于在重庆找不到一个地方来收藏他那数万件古籍。“古籍对收藏馆的地理、气候、面积、管理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唐智勇来到安居古城,这一切担忧就都迎刃而解了。
2019年,铜梁区委、区政府启动安居古城文庙的修缮工作。当时,唐智勇来安居古城旅游。听闻他是古籍修复专家,正在工地安排工作的安居华夏公司有关负责人和安居镇政府的干部立即热情地紧握他的双手。就这样,神奇的缘分让他们相遇在一起。“等文庙修好,我立马回来!”唐智勇说。
把家安在文庙,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
文庙经过精心修缮,于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了众多游客探访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晋打卡点。文庙体量非常大,由大成殿、奎文阁、崇圣祠三部分组成。奎文阁所有的装饰都按照唐智勇的要求来施工的,成了铜梁有名的藏书楼。
唐智勇信守承诺。2023年春节一过,他就辞去了广东所有职务,将所有藏品全部搬到安居古城,陈列在展柜里。此外,他还把家和办公室都搬到了这里。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呆在这里,身兼古籍修复师、安保、参观讲解员等数职。
“古籍修复是一件苦行僧的活儿,得抛却名利沉心静气,耐得住寂寞。”唐智勇在修复中总是力求完美,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他的每一次修复都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他修复的《雷峰塔经》《太平御览》《唐书》《旧唐书》《钦定礼仪》《西夏国书略》《三国志》等上万卷古书籍,如今静静地陈列在奎文阁藏书楼中。其中《雷峰塔经》成为镇楼之宝,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欣赏,他也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作讲解。这些古籍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年,唐智勇仍每天埋头苦干马不停蹄进行古籍修复,已完成了《肖氏族谱》《清朝铜梁吴鸿恩德礼堂家成》等数本古籍的抢救性修复。目前,他又开始了铜梁古县志书籍的修复。
记者 蒋明琴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