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静音
ECMO团队:用专业托举生命!武汉协和重庆医院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召开技术讨论会

华龙网

2024-07-30 10:49:06

听新闻

近日,武汉协和重庆医院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召开远程ECMO(人工肺)平移技术讨论会。武汉协和医院重症专家与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针对近期开展的3例ECMO病例进行了复盘、梳理与总结。

两江新区人民医院ECMO小组成员分别对从4月起开展的“乌头碱中毒”、“鹦鹉热衣原体”以及“甲流”3例ECMO病例进行了事件回顾。分别从ECMO的决策、ECMO使用的类型(模式)、上机期间的维护以及精细化护理等环节与武汉协和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进行了交流,同时也将实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难点向武汉协和医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武汉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建成作为指导专家,针对两江新区人民医院ECMO小组的具体操作流程与细节进行了点评与指导。特别对ECMO上机时机的选择、抗凝肝素剂量的使用、维护期间一些关键指标的监控以及撤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特别说明。张建成副主任特别针对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就“鹦鹉热”病例采取的低剂量抗凝策略给予了肯定。实践表明,两江新区人民医院ECMO小组虽然组建时间短,但无论是决策判断力、还是团队协作战斗力都已经具备了成熟团队的素质,经得起凶险病例的实战考验。

ECMO项目作为武汉协和重庆医院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平移孵化和培育项目,从今年4月起进入培训、准备期。武汉协和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医院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团队的架构、操作的流程、以及关键细节都给予点对点的指导。在讨论会上,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玺将上机3例、康复出院3例的成绩归结为武汉协和医院的高水平支持以及实操团队的高素质配合。

据悉,武汉协和重庆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技术平移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策略,已经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落地实施,陆续将有更多科室与项目搭上技术平移的“快车”。

>>两江科普:什么是ECMO?

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就是在患者的心肺“筋疲力竭”无法提供生命支持时,由ECMO仪器代替心肺工作,让患者心肺得以充分休息。

ECMO及俯卧位治疗中

两江新区人民医院ECMO团队:用专业托举生命

“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200%的努力!”

“家属同意治疗方案!上ECMO!”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外,一位被诊断为“呼吸衰竭”的患者因甲流导致心肺严重损害,而危在旦夕。随着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玺一声指令,ECMO小组立即启动,与手术团队、护理团队协同配合,穿刺、预充、接机……争分夺秒间,ECMO机器开始运转,为患者争取了更多救治时间。经过7天的精准监护、精心呵护,患者成功撤离ECMO支持,终获康复出院。

给患者心肺以喘息之机,为疾病治愈或器官功能恢复争取时间,是ECMO小组的使命。决策组、实施组、维护和护理组,他们团队协作,手握ECMO“神器”,与心胸外科、血管外科、超声影像科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快速建立生命防线,用专业托举生命。

陈玺带领团队为患者置管打开生命通道

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

将“出血”抵挡在“生门”之外

----ECMO实施组成员、重症医学科医生:姚宣

每次ECMO救治,都是对ECMO团队的考验,不仅需要他们有基本的仪器操作与管理能力,还需要有预判能力及处置突发状况的能力,唯有精益求精、精准应对,才能为患者赢得喘息之机。

ECMO团队实施组的职责是在决策下达后具体执行、落实对患者的救治方案。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适合的管道、再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为患者建立起生命通道;当机器运转起来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大脑、瞳孔、消化道、穿刺点……需要将ECMO使用期间的最大风险——出血,抵挡在这道“生门”外。救治方案的每一步、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诊疗规范,不容有半点差池。为了沉着应对实战时的复杂与紧迫,姚宣医生从日常临床着手,提升自己操作的流畅度、精确度,增强与团队成员的默契度。

团队时刻评估患者病情

让心肺充分休息

做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ECMO维护组成员、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龚俊

患者的脱机意味着他已经闯过了难关,远离“死神”的纠缠,但在上机期间确是对患者的生命力与ECMO团队战斗力的考验。维护组成员龚俊医生说,我们ECMO团队就是为了让患者的心肺充分休息,做他们生命的“守护神”。只要肺部病变可逆,都可尝试使用。”龚俊介绍,像以往令患者惊恐的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重症肺炎等疾病,依靠ECMO这一技术,给了医生和患者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下一步治疗,增加了力挽狂澜的几率。

究其本质,ECMO是赋予患者体外心肺功能,工作台上密集的管线让龚俊心生与患者心连心的感觉。他希望依托这种技术力量与情感联结,让更多生命延续下去。

作为维护组成员的龚俊,在复盘这例因“甲流”而呼吸衰竭的患者时,对实施的步骤与过程复述得有序且完整。可想而知,这是经过了多少次的演练、在实际应对患者时是何等的用心与精确。“V-V模式以呼吸支持为主,时刻监测呼吸力学、氧合指标,肺部细菌性改变及抗感染治疗方案等。首先是对血管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使患者达到相对的稳态;其次需要时刻关注下肢的缺血状态,必要时需安置再灌注的管道;最重要的是关注凝血的影响。持续的抗凝剂使用,让我们团队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选择最优的抗凝方案减少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优秀的ECMO团队必须具备的实战经验。最后就是对患者自身原发疾病的处理,这也是一个重症医生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龚俊医生正在为患者实施治疗方案

24H精细化管理

只为等待“复工”的心肺

----ECMO小组成员、ICU护士长:谭燕

ECMO这条生命的维持通道被打开,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赢得更多时间,但也仅是术后康复万里长征的开始。ECMO是高度精密的仪器,在其运转时,仪器、心脏、肺脏、氧压、流量、转数……环环相扣又相互影响,这就要求ECMO团队必须对仪器运转情况做到精准化管理。

“这不只是对仪器的管理,更是对患者的精细化护理。”谭燕强调,患者成功搭上“生命之车”ECMO后,还会遇到各种病毒、病菌的混合感染,前方仍是一道道难关。

为此,作为ECMO团队的护理小组时刻保持警惕,不分昼夜轮流紧盯着仪器的运转情况,监测并分析患者生命体征、血流量、膜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每过1-2小时就要进行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生化等指标检测,随时根据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历经重重险关,ECMO小组与患者携手跨过生死鸿沟,直至ECMO顺利撤机,患者心脏“复工”,他们才敢松下一口气。

护理组的精细化护理是患者得以康复的重要保障

“ECMO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科室的事情,而是多学科配合、团队协作的真实体现。”随着3例患者的康复出院,两江新区人民医院ECMO团队在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负责人陈玺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学科、更多后备力量加入这个集体,成为更为强大的ECMO团队,为有需要的患者打通生命的“绿色通道”。(院方供稿)

责任编辑:吴瑞雪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