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08-05 10:57:57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发展新的生产力的同时改革生产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催生新型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产生阻碍。在新时代背景下,旧有的生产关系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主动求变、适时而变、科学应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概念本质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全要素生产力提升四个方面的重大突破。新型生产关系是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有别于从前的内容,强调生产关系的创新和改革,包括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以及更具有创新性的生产组织方式等维度实现全方面变革。
新型生产关系的“立”与“破”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旧事物中各种因素相互较量、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过程,旧事物的“破”和新事物的“立”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人们常用“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等说法表达新旧观念、风俗习惯等的更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科技和产业不断迭代和升级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应对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先立后破”是指导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改革方法论,体现的是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要始终以清醒头脑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对于“破”什么、“立”什么,如何“破”、如何“立”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高度认识“破”与“立”的对立统一关系,“破”是打破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桎梏,而“立”则是侧重于推进创新,即在创新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也注重优化升级现有产业和传统产业。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展现其“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意义,以新一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其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限制创新活动的发展空间。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稳中求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不能缩手缩脚,要积极作为,既要勇于突破旧有的体制机制堵点,又要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和有序推进,防止和避免未立先破、快破慢立、只破不立。
全面深化改革塑造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攻坚。对于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方式以及应对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相应体制机制,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而做出改变,从而打通阻碍市场化配置资源、影响和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障碍。
创新科技体制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决定了新型生产关系必须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创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科研服务和保障机制、激励创新的科研评价机制,全方位营造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科研生态。科技创新必须做好成果转化,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优势,建立以市场需求拉动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要素领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但各要素供给水平与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生产要素流动性差等问题。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促进数据流动和开放,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收益,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更为开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遇。吸引外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顺畅技术和人才流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国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