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丨60小时!老人坠入深坑后
2024-08-06 13:10:22 来源: 华龙网
一位老人上山摔了一跤,在村中,这不算大事。
这一跤,却让77岁的刘必发“人间蒸发”。
他跌进了一个隐蔽的地洞,洞口杂草遮掩。在十多米的坑底,刘必发胸椎一处、腰椎两处骨折,肋骨断裂两根。他满嘴是泥,生死未卜。
“就‘交代’在这了吧。”他想。
当刘必发往黑暗下坠时,3位邻居正焦急寻找他的踪迹。他们扯着嗓子,翻山越岭。
半天后,找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从3个人,变成五十多号人——村干部,消防,公安都加入了进来,甚至隔壁乡镇的陌生人也涌入山中帮忙。
“一定要找到他!”在坠坑的第60个小时,一根绳索终于垂落坑底,无数双温暖的大手,将刘必发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人间蒸发”的老人
7月15日下午,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庆上村,剧烈的疼痛将刘必发从昏睡中拉扯醒来。
睁开眼睛,他正躺在一个坑底。这里又冷又潮,只能看到微弱的光亮。
几个小时前,刘必发和妻子告别,没带任何通讯设备,只提着一个塑料桶,一把镰刀进山捡菌。
庆上村植被茂密,青山连绵,雨过天晴正是蘑菇生长的好时节。刘必发本想找一条近道进山,却脚底踩空,掉入黑暗之中。
洞口爬满了荆棘,坠坑的刘必发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在山中。
洞底全是黄泥,一块凸起的石头,磕断了他的两根肋骨。
刘必发耳背,听不见外界声响,只得努力制造声音自救。
第一天,他用镰刀敲打塑料桶。敲到手腕酸麻了,也不见人来。
第二天,剧烈的疼痛将每一秒都拉长,刘必发只得把塑料桶割成两半,其中一半扣在地上,勉强倚靠。
第三天,获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但想到13岁的孙子和4岁的孙女,约好了这几天要来看爷爷,又想到女儿在重庆搬了新家,自己还没有去过……刘必发告诉自己,还不能睡过去。
他想好,这一天再没有等到人来,他就用打火机烧掉身上的衣服和塑料桶:“有人看到烟雾、闻到味道应该就来了。没人看到的话,就死在这里吧。”
洞底温度只有十来摄氏度,这已经是最后一搏。
生死未卜的绝境
摔了一跤的刘必发,并不似石沉大海。为了找他,村里已经炸开了锅。
7月15日中午,双目失明的妻子冯秀香摸索着给女儿刘玉菲拨出了电话:“你爸爸早上6点就去捡菌了,现在还没回来!”
父亲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从来不会晚回家。刘玉菲立刻通知远在四川和江苏的哥哥弟弟,三兄妹都放下手中工作,心急如焚地往家赶,四处托人寻找父亲下落。
急着上山的,不止刘家三兄妹。
村支书易西涛是15日下午5时接到刘玉菲电话的。电话另一头没求他帮忙,但他立即意识了事情的紧迫。
易西涛第一时间协助刘家报警,又联系了消防队员,组织村民自发救援。
在此之前,刘必发的邻居胡云万一行3人,已经率先上山了。一人一把镰刀,边走边喊。
到了晚上,上山的人越来越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有很多刘家人叫不出名字的陌生面孔,几乎所有在家村民,包括镇驻村干部,都自发地加入到搜救队伍中。
隔壁乡镇的陈朝群夫妇听到消息,邀约了2个老乡骑着摩托就奔到了现场,一直找到凌晨才下山。
雨后路滑,有上不了山的老人,就来刘家帮忙煮饭洗菜,为搜救队提供生活保障。
7月16日凌晨,庙宇镇政府派出专职消防救援队和派出所民警,带着绳索、对讲机、刀具及照明设备,赶赴现场。
随后,县消防救援局指挥中心调派净坛路消防救援站1车7人增援;县人民医院庙宇分院的医护人员也将救护车开到山中等候……无人机、搜救犬都来了!
专业人员和热心村民分为6个小组,开展地毯式排查。
人们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人找到!”
“掘地三尺”的救援
“赖不活了(方言,搞不定了)……”7月17日,气温高达38℃,许多参与救援的村民已经体力透支。
消防员的手脚被刺藤勒出道道血痕,村支书易西涛的衣服汗湿得像一块没拧水的毛巾。
但没人甘心下山。
“山上没有了,要向地下找!”就在一筹莫展时,熟悉村中情况的老人提出,刘必发会不会是掉进坑中了?
庆上村属喀斯特地貌,形成了许多地下溶洞。山中大大小小不下几十个天坑,搜寻队伍随即将重点转移到“地下”。
当天傍晚,在村民胡云国的指引下,大家发现一个隐蔽的地下溶洞。洞口一根断裂的青藤,引起了众人注意。探头一看,老人已经奄奄一息!
天坑深十余米,洞口直径不到一米,消防人员迅速研判风险、制定救援计划,决定采取绳索提拉的救援方式,两名救援人员和刘必发的大儿子刘启烟先后到达坑底。
“你们是怎么把我找到的,我还以为没救了呢……”刘必发声音微弱,浑身颤抖。
“我是你儿子,我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找你。你晓不晓得?全村人都在找你!”刘启烟告诉父亲。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老人于18时被顺利救出。
村民迅速用镰刀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护送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半个月后,刘必发顺利出院,回到家中疗养。
但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暖意仍未消散。甚至有搬出村庄多年的老乡,执意要给刘必发的大儿子转来300元,祝老人早日康复。而很多参与救援的人,一家人还没来得及记下名字。
刘必发性子急,一生最怕给人添麻烦。
得知“洞外”60个小时的营救故事,他只得反复叮嘱着儿女:“我这么大把年纪了,感谢不了他们,你们小一辈,以后要慢慢还。”
这些天,他还是睡不好觉。但正是这些暖意,驱散着老人心底的余悸和寒冷。
首席记者/陈美西
实习生/陈宇
视频/刘思利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