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探非遗,共筑团结桥 重庆大学开展“探访·寻忆”实践活动 -华龙网

凉山探非遗,共筑团结桥 重庆大学开展“探访·寻忆”实践活动

2024-08-07 20:00:55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华龙网讯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连绵的群山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滋养了璀璨的彝族文化。近期,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重庆大学“探访·寻忆”实践团一行深入西昌市、冕宁县等地,通过一系列实地调研与考察活动,深入研究彝族服饰、彝族漆器及彝族传统乐器月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新篇章的展开。

凉山非遗摇篮地,彝风古韵耀千秋

西昌,自古以来北通巴蜀,南达滇缅,是川滇结合部上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节点,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融合发展,沉淀了多元的、宝贵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作为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中的“基因密码”,进一步丰富了西昌文化内涵,延续着西昌“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当中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截至目前,西昌列入非遗名录的代表性项目共有3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州级21项、县级14项。这些非遗项目百花齐放,技艺精湛,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医学、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是西昌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裳漆器映非遗,匠心独运展华章

实践团深入探访了建昌古城、月城广场及西昌市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足迹遍布彝族聚居地与市区文化地标,与彝族民众展开了温馨而深入的交流。此行不仅让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通过彝族服饰与漆器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彝族匠人的卓越技艺与无尽创意。

彝族传统服饰展示。杨景然摄

彝族服饰,其制作材料以棉麻为主,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服饰上的图案繁复多样,色彩斑斓,黑色象征大地的庄严与力量,红色寓意火焰的热情与勇敢,黄色则代表着丰收的喜悦与幸福。这些色彩与图案的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创造力,更是彝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与和谐共生的理念。

而在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的展览馆内,彝族漆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最初的实用器皿到后来的艺术珍品,彝族漆器的每一次蜕变都记录着彝族社会的变迁与文化交流的足迹。这些漆器作品不仅展示了彝族匠人的高超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故事和象征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实践团成员们在欣赏这些精美漆器的同时,也与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阿木尔日进行了深入的对话。阿木尔日表示,彝族漆器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希望通过传承与发展漆器艺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共同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这次探访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宝贵平台。

彝声月琴传古韵,携手共筑团结桥

为进一步了解与弘扬彝族传统民俗与文化,实践团还走进了西昌市“鼓笙音乐工作室”,采访了彝族传统乐器月琴传承人胡立霞老师,并与胡老师在月琴的起源发展与民族交流交融等方面作了深入交流。

图片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月琴老师。王奕煊摄

谈到月琴音乐文化时,胡老师说道:月琴早已深深融合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了,像是以前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都有月琴的身影。彝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月琴一定是各种场合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每逢喜事佳节,或是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再或是作物丰收,男女老少便围在一起弹唱和歌舞。月琴对彝族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胡老师也指出月琴传承中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原本普遍由彝族男子演奏月琴的传统渐渐成为了过去式,理念的问题致使学习月琴的群众以女生居多,而月琴的学习也缺少正式教材的支撑,彝族乐器的传承刻不容缓。

月琴的悠扬琴声,让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更体会到了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音乐,这座无形的桥梁,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紧紧相连,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

守护文化传薪火,民族团结共筑梦

通过此次调研与考察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民族文化传承事业,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此次凉山之行,重庆大学“探访·寻忆”实践团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更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