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⑤】全球首创!“Mother-Child”技术打通闭塞中心静脉 延长患者“透析生命线”
2024-08-16 06:30:53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对于血透患者而言,血管通路就是他们的“生命通道”。一位透析时间长达8年的尿毒症患者,因上腔静脉阻塞,在外院多次尝试上腔静脉闭塞开通手术,均以失败告终。然而,在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超声科血透通路MDT团队运用全球首创的“Mother-Child”技术,成功帮助这位患者打通了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
年过七旬的李婆婆是一位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因上腔静脉阻塞,她的头颈部和双侧乳房严重肿胀,并伴有呼吸困难。在外院多次尝试上腔静脉闭塞开通手术均失败,最后一次手术中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在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等抢救措施后才脱离生命危险。抱着一线的希望,几经辗转,患者及家属来到了重医附一院,找到了肾脏内科万梓鸣副主任医师。
“患者入院时情绪十分低落,面颈部肿胀导致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左侧胸部尚可见心包穿刺引流管,仍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万梓鸣副主任医师介绍,由于病痛折磨,患者多次产生轻生念头。家属着急万分,不惜主动提出签“生死状”也要再次做上腔静脉阻塞开通手术。
面对如此急迫的情形,肾脏内科&超声科血透通路MDT团队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反复的病情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术中随时可能再次穿破血管、刺破心包,手术风险极大。
中心静脉病变是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中心静脉狭窄甚至闭塞,将导致人体上半身静脉回流受阻,透析通路失效,对于透析患者来说无异于丧失了生命线。
“患者情况不容耽搁,哪怕只有一丝生机也决不能放弃!”万梓鸣副主任医师当机立断。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通路团队决定运用“Mother-child”技术打通闭塞中心静脉,并制定了严谨的手术方案和周密的应急预案。
手术过程比预想中更加艰难,因血管闭塞严重且走形扭曲,导丝多次误入血管假腔,患者时刻面临血管破裂大出血、急性心包填塞等风险。团队坚持不懈,顶住层层压力,一遍一遍地研究患者血管造影图、摸索血管的走行。在医疗团队通力合作下,历时4小时,终于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安置好支架。经过后续的综合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顺利出院。
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基数庞大,截至2023年底,透析患者总数已超过100万人,年增长人数超过10万。确保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实施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也是我国慢病防治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万梓鸣副主任医师表示,中心静脉病变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通路功能和透析质量,导致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尽管介入手术是治疗中心静脉病变的首选方式,但由于中心静脉解剖结构复杂、病变部位多变以及手术风险高等因素,手术成功率差异较大,因此亟待精准、有效、安全的标准化诊治方案和技术推广体系。
针对中心静脉病变结构复杂、闭塞性病变开通率低以及并发症发病率高等难题,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超声科血透通路MDT团队历经13年联合攻关,于2019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Mother-Child”技术用于中心静脉病变介入治疗,显著提高锚定病变开口和导丝通过病变的能力,攻克了方向性和支撑力两大技术壁垒,为全球范围内的透析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Mother-Child”技术突破了中心静脉病变治疗中方向性和支撑力的技术难题,已被国内多家单位和机构广泛验证应用,并形成了标准化的精准治疗体系。手术成功率由先前报道的40%-80%大幅提升至98.25%,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了约1小时,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领先地位。
“Mother-Child”技术的重大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发表在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J Endovasc The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还被纳入2023年英国血管通路指南和中国首版《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病变介入治疗专家建议书》,在国内权威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上进行了专家经验分享,评为2023年中国医院协会十大科技创新奖,为国内外介入医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规范。
(文/周玲玲)
责任编辑:薛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