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④】鼻腔探路 颅底开“窗” 重庆医生杨刚精雕微型骨窗“回填”世界级“漏洞”-华龙网

【致敬医师节④】鼻腔探路 颅底开“窗” 重庆医生杨刚精雕微型骨窗“回填”世界级“漏洞”

2024-08-15 06:47:59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开栏语:这里有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医疗技术领域深耕细作,在勇攀高峰路上披荆斩棘,他们不断创新医疗技术为患者生命健康护航。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华龙网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别推出【“向新而行 勇担使命”百项特色技术巡礼·医师节特辑】,见证医疗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初时医心”。

你想象中切除脑肿瘤的手术会是什么样子?手术刀哗啦拉开头皮,电锯滋啦、滋啦掀开颅骨……以前脑外科医生的确只能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才能挽救病人生命。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推动了微创、精准医学的到来。对传统手术难以暴露的颅底肿瘤治疗发展到在神经内镜下通过鼻腔,深入到肿瘤的部位,用高速磨钻“粉碎”局部颅底骨质形成一个“骨窗”,随后再以微创方式进入颅内摘除肿瘤,这种方法被称为“内镜扩大经鼻颅底手术”。

然而,手术完成以后如何修补颅底的“窟窿”成为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们的巨大挑战。

直到2016年,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杨刚医生创新发明“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在复杂的颅底雕刻出手机卡大小的“骨瓣”,终于填补上这一世界级的“漏洞”。

颅底开窗原位“回填” 重庆医生解决世界难题

内镜扩大经鼻颅底手术是治疗多种颅底脑瘤的有效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微创、恢复快,头面部没有任何手术伤口。其最大的难题在于术后修复,因颅内装满脑脊液,一旦术后颅底修复失败,脑脊液就会从“窟窿”漏出来,带来极大的感染风险!

几十年来全世界专家为此绞尽脑汁,各国颅底外科医生尝试用各种脂肪、肌肉、筋膜、鼻粘膜做颅底的“膜性修复”,可依然有5-10%的概率会发生脑脊液漏。” 

怎样有效补上这一“漏洞”?2016年起,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刚开始尝试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反复思考,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他选择直接在颅骨上雕出一个手机卡大小的完整骨瓣,打开骨瓣形成作业窗口切除肿瘤,处理完后再将骨瓣完整复原,契合度几乎可以达到“严丝合缝”!这就是“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在此之前,世界公认的经典处理方案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于2006年发明的“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

挑战“经典”生命至上创新无止境

“公认的经典也并不完美!”杨刚告诉我们说:“这种技术是在鼻腔内做转移鼻黏膜瓣以修补颅底‘窟窿’,防止脑脊液漏。但是由于要在病人大腿外侧做大切口取阔筋膜,还要在鼻腔内做很大的鼻黏膜瓣转移,导致术后患者鼻腔内大面积黏膜缺失、骨裸露,鼻腔并发症很多。”

追求永无止境,能不能把创伤再减轻些,让病人术后更舒服一点?临床中的杨刚一刻也没停下创新的脚步。2019年6月之后,杨刚在“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基础上,再次创新性地发明“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技术。该技术不再需要做鼻腔内大黏膜瓣的转移,彻底摒弃世界通用的“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创伤。

创新技术惊奇绝 契机灵感源自临床

总结杨刚的“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可以用“惊奇险绝”四个字来评价:惊的是, 2019年2月杨刚教授在神经内镜全球顶级学术大会展示该技术时彻底惊到一众同行!奇的是,操作微创手术“刀”,经过弯弯曲曲的鼻腔进到颅底,居然还能雕出一扇完整、超微可复原的骨窗!险的是,雕刻区域所在的颅底异常复杂,紧邻视神经和大血管,操作区颅骨高低厚薄不均,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绝的是,这扇窗不仅能开还能合,不仅能开一次,如患者需二次手术还能再开,再合!

在2023年8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大赛”上,杨刚医生以“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为题,经过层层比赛,最终获得全国总冠军,目前这一创新技术已经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

“目前主要是颅咽管瘤、巨大垂体瘤和一些鞍上的肿瘤经鼻手术时使用这项技术。”杨刚教授介绍,这些都是颅内肿瘤中的高危病症,手术做成不容易,后期康复也很复杂,为此杨刚教授十几年如一日在该领域不断探索深耕,为患者排忧解难。

回顾来时路,杨刚说:“契机和“灵感”均源于临床实践,快乐也是。”

小贴士

团队专家门诊时间:

杨刚医生

周一上午(重医附一院袁家岗院区)

王晓澍医生

周三下午(重医附一院袁家岗院区)

挂号方式:可提前一周在重医附一院官方微信上进行网络预约

 (文/钟扬)

责任编辑:薛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