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本情况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6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区域。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本情况

来源:华龙网2024-08-19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6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区域。

2014年8月,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为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复函》,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9年,市文化旅游委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启动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推动当地形成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目前,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内有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6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20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18项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73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不可移动文物51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0处;认定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9个中国传统村落、2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6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7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75个市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通过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力促进了我市区域内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提升我市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形成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良好氛围,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分享
新浪微博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本情况

2024-08-19 10:18:22 来源: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6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区域。

2014年8月,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为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复函》,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9年,市文化旅游委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启动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推动当地形成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目前,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内有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6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20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18项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73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不可移动文物51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0处;认定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9个中国传统村落、2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6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7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75个市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通过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力促进了我市区域内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提升我市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形成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良好氛围,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