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
2024-08-19 来源: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

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文化部(现文旅部)批准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我市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6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文化资源十分富集的区域。对土家族、苗族及其他民族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展示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改良文化生态;有利于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环境。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抓好落实。

二、总体要求

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以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建设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为主要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优秀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得到全面保护,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特色文化品牌得到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优秀文化精神和成果融入群众生活,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保护一批非遗项目。坚持以非遗保护为核心,进一步挖掘、公布区域内的非遗项目,形成整体上的保护体系和区域优势。对区域内濒危非遗项目优先抢救保护。对国家、省(市)、区(县)三级非遗名录项目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根据不同类别和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保护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工作。对传统表演类项目注重资料挖掘和整理,及时抢救记录艺人所掌握的特色技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其艺术精华。对传统技艺类项目注重代表性传承人核心技艺的传承及原材料保护,征集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鼓励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对民俗类项目注重将保护主体文化示范引导与民众自发传承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促进群体活态传承。重点加强对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玩牛、秀山花灯、秀山民歌、酉阳民歌、土家族摆手舞、高台狮舞、苗族民歌等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研究、传承和合理利用,形成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掘和整理西兰卡普、后坝山歌、马喇号子、帅氏莽号、濯水后河戏等80个市级非遗项目的内涵和价值,逐步提档升级,丰富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内容。

(二)整体性保护一批重点文化遗产。注意保持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注重不同非遗项目之间,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性保护。在坚持原址保护的前提下,按照真实性、整体性、活态化、以人为本、科学保护的原则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对确定保护的危旧建筑物、构筑物及时抢救修缮,对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予以整治。鼓励村民按照传统习惯开展乡社文化活动,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以及生产生活资料。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合理规划旅游产业规模,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赵世炎故居、重庆冶锌遗址群(石柱)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笔山坝遗址、熨斗坝遗址、徐家坝遗址等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对石柱西沱、酉阳龙潭、黔江濯水、秀山洪安等6个历史文化名镇和银杏村、天池坝村、新建村、民族村、大河口村、镇佛山村等39个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保护。

(三)培养一批文化生态保护人才队伍。以非遗项目为依托,加强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管理和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场所,支持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高龄和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扶助。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其学习、掌握非遗技艺,成为后继人才。培育、命名一批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开展“民族文化之家”评选活动,对传承非遗项目的家庭给予命名。在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推进“文化名家”、“青年优才”和“紧缺人才”计划实施,分门类、分层次引进和培养一批文化领军人物。开展公共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把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等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训基地,着眼非遗项目保护、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公共文化服务等,培养一批非遗保护骨干人才。

(四)建设一批非遗保护展示场所。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特色建设展示非遗项目的民族博物馆、体验馆和非遗传习场所,加强非遗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展示。鼓励和支持个人、单位等社会力量建设形式多样的非遗专题展示馆、传习所和体验馆。场馆选址要注意与旅游景区有机结合,实现非遗项目展示与产品销售相结合,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对渝东南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加大非遗保护展示场所维修保护力度。

(五)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生态景区。将非遗资源和民族风情展示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原住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民族特色建筑风貌,建成一批特色文化生态景区,集中展示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风民俗、民族工艺品、民族美食等。鼓励宾馆、饭店等对外服务窗口、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穿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充分展示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对外形象。重点打造小南海特色文化生态景区、阿蓬江流域民俗文化生态景区、后坪苗族土家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仡佬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巴盐古道”文化生态景区、龙河流域土家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景区、洪安民族文化生态景区、“龙凤花海”文化生态景区、酉水河流域土家山寨生态景区、彭水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郁江盐丹文化生态景区等一系列文化生态景区。

(六)扶持一批特色文化研究宣传展示项目。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项目策划、决策咨询,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常态化智力支持。创编一批新的民族歌舞节目,在区域中心文化场馆或重点景区开展经常性演出。摄制一批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广播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和民族文化旅游宣传片。出版一批反映当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地方戏剧的影像资料和书籍。挖掘当地民族文化歌谣、故事编入乡土教材,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特色文化校园和特色民族文化檐廊。支持艺术家开展民族题材的文艺创作。深度打磨“舞悦黔江”音画诗、“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剧、“梦幻桃源”实景剧、仡佬族特色舞台剧、“娇阿依”及“印象武隆”等大型民族歌舞精品剧目。加强对外交流展示,组织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的非遗项目参加市内外展演展示。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宣传力度。

(七)发展一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非遗产品及衍生产品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挖掘非遗特色文化资源,从“衣、食、宿、游、购、娱”等方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鼓励有关区县(自治县)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积极给予相关政策扶持。支持民族工艺品、出版物、歌舞节目进入景区、宾馆、村寨、农家乐进行销售、演出和网上交易。在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中心城区或重点景区规划民族文化特色美食街,集中非遗美食打造美食品牌。支持对渝东南地区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四、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市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是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主要力量,务必认真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并落实编制和人员,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形成合力,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成立专家顾问团参与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

(二)科学制定规划。按照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目标,市文化委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规划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非遗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市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水利、民族宗教、国土、规划、林业、旅游、扶贫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制定配套规划以及具体实施细则。要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着眼长远发展,与本地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环境治理、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等各类专门性规划相衔接,科学策划、建设一批具体项目。

(三)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民生工程,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其中。必须尊重、保护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增强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通过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公益性文化设施、经营性文化场所、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产业经营中来,共同促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

(四)完善配套措施。市文化委要牵头制定《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办法》,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市文化委要对《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优先向渝东南地区文化生态保护项目倾斜,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国家给予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度专项经费按1∶1进行配套。从2015年起,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采取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将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城乡建设、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对渝东南传统民居、民族村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加以重点保护,延续和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将地域建筑文化纳入新建民居用地立项一并审批,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可鼓励群众修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传统风貌特色的住宅。

(五)强化监督问责。市政府每年与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把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作为文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加强日常督查和重点监督,确保落实到位。对工作推进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责任单位,将严格追究责任。

附件:1、渝东南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2、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3、渝东南特色文化生态景区建设重点项目

4、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研究展示项目

5、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8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渝东南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项目类别

重  点  项  目

工 作 内 容

备  注

非遗传统表演类

国家级: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玩牛、秀山民歌、酉阳民歌、土家族摆手舞、高台狮舞、苗族民歌
市级:后坝山歌、马喇号子、帅氏莽号、濯水后河戏、石城情歌、后坪山歌、鸭平吹打、仙女山耍锣鼓、平桥耍龙、土家斗锣、石柱土戏、石柱板凳龙、石柱土家断头锣鼓、薅草锣鼓、阳戏、余家傩戏、辰河戏、保安灯儿戏、面具阳戏、木叶吹奏、三棒鼓、酉阳耍锣鼓、酉阳花灯、诸佛盘歌、彭水耍锣鼓、普子铁炮火龙、木腊庄傩戏、梅子山歌、苗山打闹、彭水太原民歌

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及时抢救记录艺人所掌握的特色技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其艺术精华。

 

非遗传统技艺类

国家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市级: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黔江珍珠兰茶罐窨手工制作技艺、黔江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制作技艺、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纸竹工艺、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后坪木器制作工艺、羊角老醋传统制作技艺、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龙凤花烛制作技艺、秀山竹编制作技艺、宜居乡传统制茶技艺、朗溪竹板桥造纸技艺、郁山鸡豆花制作技艺、郁山擀酥饼制作技艺、彭水青瓦烧制技艺、彭水灰豆腐制作技艺

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

 

非遗民俗类

国家级:秀山花灯
市级:角角调、盐运民俗、薅草仪式、秀山苗族羊马节、哭嫁、郁山孝歌

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注重在有关社区的宣传、教育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促进群体传承。

 

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赵世炎故居、重庆冶锌遗址群(石柱)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笔山坝遗址、熨斗坝遗址、徐家坝遗址、重庆冶锌遗址群土坎遗址、后溪土司遗址、长孙无忌墓、清溪苗王墓、秦良玉陵园、江口汉墓群、龙河崖墓群、官陵墓群、飞来峰熏阁、银杏堂、龚滩古建筑群、龙潭万寿宫、后溪古建筑群、石堤卷洞门、草圭堂、永和寺、大坝祠堂、溪口天生桥、西沱云梯街民居建筑群、客寨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万涛故居、张氏民居、刘仁故居、和平中学旧址、郁山飞水盐井

加强修缮、维护。

 

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柱西沱、酉阳龙潭、黔江濯水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秀山洪安、酉阳后溪、酉阳龚滩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镇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名镇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

黔江区:新建村、大坪村、程家大院、水车坪村
武隆县:天池坝村、大田村、浩口村
石柱县:银杏村、黄龙村、新城村
秀山县:民族村、大寨村、两河村、边城村、猛董村、凯干村、凯堡村、岩院村
酉阳县:大河口村、河湾村、后溪村、南界村、七分村、龙池村洞子坨、堰提村、江西村、汇家村、小银村、大江村、河湾村恐虎溪寨、苍岭村、南溪村、何家岩村、浪水坝村、永祥村
彭水县:镇佛山村、樱桃村、田湾村、双龙村

注重活态传承和村民参与,及时抢救修缮危旧建筑物、构筑物;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开展乡社文化活动,鼓励发展特色产业。

 

附件2 

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所在区县
(自治县)

项目投资渠道

工 作 内 容

备 注

非遗传承展示中心

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4〕94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非遗保护、利用设施有专项经费补助。也可由区县(自治县)自筹配套资金或引进社会投资。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文化部的要求,建成建筑面积为1000—3000平方米,集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

 

附件3 

渝东南特色文化生态景区建设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所在区县
(自治县)

项目投资
渠道

工 作 内 容

特  色

阿蓬江流域民俗文化生态景区

黔江区、酉阳县

统筹文化、旅游、民族宗教、交通、扶贫、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等各方面资金,引入民间资本。

规划建设项目包括城市峡谷景区、文峰塔修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濯水古镇民族文化展示一条街、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以及阿蓬江流域双泉十八苗寨、苍岭石泉苗寨、川盐古道、楠木桩土家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利用,特色文物建筑保护开发等,建成集民族风情展示、旅游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民俗文化示范带。

土家古寨和自然风光

小南海特色文化生态景区

黔江区

项目包括土家文化生态博物馆提档升级、板夹溪十三寨连片规划、土家文化生态村寨保护利用,建成集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文化饮食、歌舞表演等文化展示、情景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文化风貌区。

土家民俗和自然风光

浩口—芙蓉江仡佬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

武隆县

以保护弘扬仡佬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活力为核心,保护民居建筑风貌,整治人居环境,开展仡佬族非遗项目普查与保护,集中保护、展示其民族歌舞、服饰、民风民俗、工艺品、美食等。

仡佬族风情

冉家沟、后坪苗族土家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

项目包括非遗传习基地、民俗文化演艺厅、非遗展览展示馆、民俗文化主题广场、民族文化村寨建设等。

仙女山景区配套

“巴盐古道”文化生态景区

石柱县

深入发掘石柱县境内巴盐古道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建成“巴盐古道”文化生态景观保护带,培育与盐文化、古代交通文化相关的民族特色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古代交通文化与自然景观

龙河流域土家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景区

石柱县

统筹文化、旅游、民族宗教、交通、扶贫、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等各方面资金,引入民间资本。

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石柱龙河流域土家文化资源,开发龙河岩棺神秘文化,复建土家吊脚楼保护园区,有效保护沿河的民俗民风,打造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产业。

古代农耕文化与土家建筑艺术

洪安民族文化生态景区

秀山县

有效保护秀山非遗项目,结合红色革命老区(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与边城旅游项目融合,推动秀山旅游市场。

红色文化

秀山“龙凤花海”文化生态景区

保护利用秀山大寨村黑虎寨、民族村、岩院村等中国传统村落,结合苗王墓、天生桥、客寨等市级文物保护工程,新建“花灯之家”等配套设施,推动民间花灯、龙灯等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古村落、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酉水河流域土家山寨文化生态景区

酉阳县

通过中国传统村落后溪村的整体保护,修复土家族摆手堂,土家吊脚楼,恢复“社巴日”跳摆手舞等民俗文化活动,寻找土家族人心灵栖息的港湾,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传统村落和土家民俗

重庆郁江盐丹文化生态景区

彭水县

凸显“盐丹文化”主线,利用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郁山飞水盐井流出的天然盐泉水建设盐浴场,兴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盐浴中心、怀清广场、滑石板古风一条街、郁山盐场博物馆,整治三江河堤,改造场镇风貌,组织传统制盐工艺展演与体验,建成融“食、住、行、旅、购、娱”为一体的传统风貌古镇。

盐丹文化

彭水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

以中国传统村落彭水县梅子垭镇佛山村和朗溪乡田湾村为载体,传承与发展“梅子山歌”“彭水道场”“竹板桥造纸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实施苗家吊脚楼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融合苗家特色美食、民歌、民间故事与传说、传统文娱体育项目、民风民俗表演,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苗家传统村寨特色文化风貌区。

苗族风情

附件4 

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研究展示项目

 

项目名称

所在区县
(自治县)

项目投资
渠道

工 作 内 容

备 注

特色文化生态景区实景演出剧

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

民间资本投入加政府补贴。

深度打磨“舞悦黔江”音画诗、“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剧、“梦幻桃源”实景剧、仡佬族特色舞台剧、大型民族歌舞“娇阿依”“印象武隆”等大型民族歌舞精品剧目,创编一批新的民族歌舞节目,展示渝东南地区地域民族风情和优秀民族文化。

 

特色文化影像、书籍

出版一批反映当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地方戏剧的光碟和研究丛书。

 

影视剧创作

至少摄制一部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微电影。

 

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服饰、饮食、建筑文化研究

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开发现代功能和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家居服饰、饮食、建筑及旅游文化产品。

 

附件5 

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所在区县
(自治县)

项目投资
渠道

工 作 内 容

备 注

特色美食街

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

民间资本投入加政府补贴。

规划建设至少1条传统美食街,汇聚渝东南特色饮食,展示美食文化,为各地游客提供安全放心的饮食服务。

 

黔江民族风情城

黔江区

利用渝东南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资源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黔江新城规划建设最美民族文化旅游商业街、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民族歌舞展示、民族文物展览、特色电影放映、民族特色餐饮小吃展销、民族工艺品销售、民族特色客栈经营等。

 

石院天坑民俗文化村寨

武隆县

建成以传统村落为主要载体的原生态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寨。

 

印象武隆民俗风情街

建设以川江号子为代表的巴渝文化风情休闲小镇。

 

“重庆石柱黄连种植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石柱县

建成“重庆石柱黄连种植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统筹石柱县黄连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文化发掘保护利用,实现黄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酉州古城民族文化风情街

酉阳县

恢复酉州衙院、土家吊脚楼、土家摆手堂等民族建筑风貌,依托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哭嫁”等建立非遗传习所、非遗民俗陈列馆、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生产性保护西兰卡普、苗绣、宜居茶、藤茶等民族传统技艺,展示土家哭嫁、面具阳戏等民族风情,打造土苗美食街等。

 

蚩尤九黎城

彭水县

民间资本投入加政府补贴。

利用古代蚩尤部落被打败后流入渝东南的历史传说,打造中国第一蚩尤古城和蚩尤祖先祭祖地,建设蚩尤古城、苗族文化古街、游客接待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每年举办蚩尤祭祖仪式及苗族文化系列活动,创建重庆市苗族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花灯大观园

秀山县

依托秀山县城西街旅游城市建设,保护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秀山花灯”“秀山民歌”,融合秀山特色民族建筑、美食、文物等,恢复封火墙、吊脚楼等历史原貌。

 

渝东南农耕文化研究基地及博物馆

通过各民族的农耕实物工具的集中归类展示,多方位展示山地民族独特的农耕文化,有效推进秀山的生态保护建设;保护秀山原生态土家族、苗族文化,有效融合到大边城旅游项目之中,推动秀山旅游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