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五字经”做好“五种人”——专访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叶正泉-华龙网

念好“五字经”做好“五种人”——专访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叶正泉

2024-08-19 11:49:11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三十多年后,2019年3月,我被派遣到重庆市云阳县栖霞镇吉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参与了“难中之难,艰中之艰”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主动申请,我被派到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担任第一书记,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村至今已五年有余。在学校,我面对的是教师与学子,皆为知识阶层;在农村,我接触的是村民群众,大部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思想境界、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驻村五年来,我认为,要做好“三农”工作,当好第一书记,就得念好“五字经”做好“五种人”。

图片1

念好“乡”字经,做群众认可的村里人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从校园到山村,我必须尽快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包括调整作息时间、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角色身份变了,说话做事、穿着打扮也要从“城市模式”切换到“乡村模式”,力求与农村环境相适应,彰显出“变”的核心要素。

变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对于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作为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共产党员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搬到城里要灿烂,搬到大山心也安。在城里是工作,在山区也是上班,所以既来之则安之,只有安心才会尽心,只有倾心才有创新。在学校,我是学生的老师,在村里,我是农民的学生。我尊重乡镇干部、尊重村干部、尊重村民,放下身段,只有这样,才能融得进、说得拢、干得好。

图片2

变语言。从操“普通话、领导话、城市话”变成讲“乡音话、农村话、大实话”。俗话说:一句乡音,能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比如,城口人口中的“看得见、不咋的”,跟我们理解的意思是相反的,村干部和村民农村谚语张口就来,说话“水流沙坝”,“潲话”连篇,我必须入乡随俗,改变说话方式,杜绝官腔、套话、大话。几年的驻村生活,改变了我的说话方式,包括在村里讲党课,把大政方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村民,召开村民大会,采用顺口溜的形式,村民喜闻乐见,效果较好。

变穿戴。“脚上无泥,心里无底”。在学校,办公室窗明几净、环境优美,在农村,办公地点基本上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里。在单位,讲究穿着打扮,是注重自己和单位形象,在农村,经常要上路扫垃圾、下地帮农户,上山安水管、下田种稻谷,上房盖瓦片、下地扳苞谷,还有排涝抗旱,抗洪抢险,高档的西服、雪白的衬衫、贼亮的皮鞋是不行的。村民家的凳子,再脏也要坐下,除非你没带屁股;村民的手再不干净,递的烟也得抽,除非你不抽烟。在村里,我从不穿皮鞋、不留长发、不穿西裤,几乎每天是休闲服、运动鞋,除非重要的会议,难怪同事朋友说我越来越像农民了。

一句话:融入得民心。

念好“实”字经,做群众喜爱的实在人

就是要在村里做出实绩,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要让群众满意,就必须干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要让社会肯定,就必须做出特色和亮点。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有幸参与这样国之大者的工程,有幸参与书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小章一小节,是我人生最荣耀的事儿,也是最美好的回忆。

无论是在云阳县吉平村,还是在城口县石兴村,我始终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核心职责,在“送智慧、找资源、当推手”这9个字上下功夫。

建强村党组织方面,我准确定位角色,做到指导不主导、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添彩不添乱、补台不拆台。加强与村支两委的沟通交流,遇事好商量,事事才顺畅,“关起门来求争论,出门办事求同心”,杜绝“七爷子八条心,各自为阵闷起整”,只有与村干部和谐相处,才不至于与村两委搞成“两张皮”,甚至对立面。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所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组织建设的重点,我采取会议培训、个别谈话、日常交流等形式,引导干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召开干部专题会,用工作经费带领干部外出交流学习,目的是让每名干部都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发挥村干部“火车头”和“领头雁”作用,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村干部从精神面貌到工作作风,从服务意识到干事创业精神,都有很大改变。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尤以老人居多,三个人逗不起一副牙巴,没有人,谈何产业发展?谈何乡村振兴?许多农业产业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是无意义的白干,甚至有害,老板玩空手道的多,农民得实惠的少。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或农业产业,多数成为“僵尸”。我一直坚持发展产业“想好了再做”的观念,就是要经过充分的调研、考察、论证才实施,不虎头蛇尾,更不给村里留下“后遗症”和“烂摊子”,绝不损害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否则会留下骂名。

在云阳吉平村,我带领村支两委发展生猪养殖和蚕桑产业,2020年,在云阳县47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收益评比中,吉平村排前十名,得到县政府二十万元奖金。

在城口石兴村,2022年,我试图用驻村工作队“魔芋种植试验田”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探索打造“一村一品”,由于遭受数十年难遇的干旱而宣告失败。2024年,我校博士科研团队利用城口土质硒含量高的特点,在我村建起了“富硒葛根种植试验基地”和“林下灵芝种植试验基地”,目前葛根和灵芝长势良好,期待试种成功后,在镇村推广种植,建立“学校+村集体+农户+企业”的产业合作模式,学校提供技术,村集体组织,农户种植,企业收购产品,使科研成果在山村落地转化,进一步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增收之路。农业产业发展虽然举步维艰,但也不能裹足不前,为落实城口县“老腊肉再出发”规划,我引进校友企业与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生猪产业,打造“精品腊肉”项目,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实现村民、村集体、企业三方赢利。

社会治理方面,我侧重建章立制,在石兴村实施了《治理“大操大办”暂行办法》、《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村规民约五字诀》、《大学新生奖励暂行办法》等。

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样,涉及范围广泛,我用工作经费为村里安装路灯,并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购买粽子、月饼、年货慰问监测户、特困户、重病户、老党员以及老村干部。此外,还为残疾村民提供义务理发服务,为独居老人运送肥料,为百岁老人庆祝生日。与驻村队员和村干部一起解决村民饮水和住房问题,参与调解纠纷、疫情防控、整治环境、清理路障等,这些虽然是小事琐事,但却是实事好事,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事。

一句话:实干出真知。

念好“能”字经,做群众佩服的能干人

作为第一书记,只有对国家关于“三农”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充分了解,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本领恐慌”,才不会出现“扯经扯不赢,政策讲不明,辩理辨不清”的情况,着重提升自己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沟通、交流的能力。与干部群众打交道,要做宣传和解释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与80岁老人和3岁小孩都要友好相处,有人认为,把留守妇女工作做好了,村里的工作也就好搞了,因为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图片3

二是办事、处事的能力。群众不喜欢办事拖泥带水、优柔寡断的干部,更不喜欢优亲厚友、处事不公的干部。所以要做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办公正事。在解决农村千家万户复杂具体的事务中,“搁平捡顺”就是一种能力。

三是谋划、创新的能力。新时期“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繁杂,“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驻村第一书记要站在一定高度,对全村的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和村情,进行谋划和创新。一方面要讲政策讲法规,另一方面还要讲感情讲风俗,办法要多、点子要灵。凡事要有预判性和前瞻性,避免“见事迟,警觉晚,发生事故手脚乱”。

一句话:能力显本色。

念好“和”字经,做群众亲近的自己人

自1986年起,我国历经35年的扶贫工作、8年的精准扶贫以及5年的脱贫攻坚。然而,在全方位的基本公共服务中,群众参与度偏低,群众仅仅是“喂养式”服务的客体,村民养成了等、靠、要的陋习,他们习惯于“坐在屋里打麻将,躺在门口晒太阳,有了困难找干部,等着政府送小康”,从而患上“政府依赖症”。许多村民的集体意识淡薄,几乎没有集体荣誉感,认为村里所有的事务都应该由政府和村干部包办,“干部办得不如意,村民还要发脾气”,于是出现了“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现象,使得部分村干部感叹“费力不讨好,不如不去搞”。

村干部不搞,村民们便将期望投向了驻村第一书记,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采取措施吸引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变“输血”为“造血”。在村里,我们经常遇到“咬卵犟”,强词夺理,对此,我们要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能够管理他人情绪才是高情商的人,做到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村民的难处。对村民的诉求,能办的事马上办,超出能力之外的事向上级反映并作好解释,实在不可能办的事就磨一磨,拖一拖,事情难办心气和。总之,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装在心上、挂在嘴上、扛在肩上、跑在腿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戚”,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一句话:和谐得天下。

念好“拓”字经,做群众依靠的当家人

村民对村干部存在“信任疲劳”,群众往往把第一书记当成“救命草”,尤其是市里派来的干部。我们一边肩负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一边承载着村民的高期望值,不仅要巩固,还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要开拓思路,为乡村振兴起好步,压力自不必说。

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村干部围绕着乡镇党委政府的指挥棒开展工作,耗费大量时间接受上级检查督查考核,基层管理的规范与程序越多,督查也就越多,基层事务层层分解、层层督查,形成了“干部干,群众看,钦差大臣当裁判”的态势。村干部分身乏术,挤压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更谈不上谋划全村发展。

为此,我们驻村工作队必须主动作为,一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石兴村是4村合一,面积大(25平方公里),村里有五多:人口多(2210人)、脱贫户多(158户)、矽肺病人多、残疾人多、精神病人多,监测户多(15户)。我带领驻村队员勤走访、细排查,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返贫的底线。另一方面,拓展思路,以村民增收为基调,在重长远抓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增强村民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做群众可依赖的干部。

一句话:开拓促发展。

驻村五年多,经历了很多烦心事、困难事、稀奇事,也经历了许多新鲜事、高兴事、难忘事。驻村是一次大考验,出卷人是大好时代,答卷人是自己,阅卷人是父老乡亲。临近退休,我将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履好职,尽好责,努力为自己的驻村工作提交一份令组织、干部和群众都满意的答卷。

(根据叶正泉采访整理,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供稿)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