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陶,是对历史的致敬和传承,荣昌在此基础上做了加法。
先是引导手工制陶工匠、非遗传承人、美术师开设工作室,接着打造以陶艺为主题的文创旅游小镇,最后布局陶文化创意产业园,让手工制陶的圈子越做越大。
华龙网记者从荣昌区文旅委了解到,荣昌制陶业起于汉代,兴于唐宋。“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讲述着荣昌陶数千年的兴盛。
荣昌安陶小镇。华龙网记者 曹建 摄
有着“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美誉的重庆荣昌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陶器技艺亦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开窑啰!”伴随洪亮的声音,窑门缓缓打开,热气扑面而来。
这是荣昌陶端午开窑的一幕,华龙网记者在现场看到,非遗传承人与助手一起,小心翼翼地将窑里的陶器取出,并向观众展示。
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24道工艺流程,年逾古稀的梁先才仍像年轻时一样着迷于制陶,常常往山上的柴窑跑。
梁先才也曾有过困惑,老一辈制陶人很多从事制作泡菜坛、水缸、酱缸,“含金量”偏低,找不到几个钱。
从传统日用品出发,荣昌陶开始向茶具、花瓶、工艺品等迭代升级,梁先才等老字辈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顺利切换了赛道,也让手工活兑现了更高的价值。
荣昌陶器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热爱陶艺的年轻人争相来到鸦屿山下,与前辈们一起钻研制作技艺,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一系列创新设计,将荣昌陶艺术发扬光大,管永双便是其中之一。
管永双的工作室是个僻静小院,橘皮式样的水洗、红泥白泥相交而成的陶盘……吸引游客纷纷驻足。
他从川美毕业后,和妻子来到这里,一做就是10年。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全国共99家企业入选,荣昌鸦屿陶瓷有限公司成功上榜,这家专门从事工艺美术陶、生活日用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制陶员工超过7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2人,区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工艺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余人。
陶瓷艺人聚集的安陶小镇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则被荣昌区打造成为文创旅游的重要承载地,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带动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手工陶瓷的交易,这个不断放大的陶瓷“艺术圈”,不久前也喜提了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