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 科研在路上 探寻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奥秘
2024-08-21 06:00:00 来源: 华龙网
8月19日,2023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理论与方法”等5项科技成果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神经网络的同步与状态估计”等12项科技成果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鹅基因组解析及繁殖遗传机制研究”等7项科技成果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日前,华龙网记者采访到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理论与方法和微纳金属微观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探寻获奖项目的奥秘。
》》突破AI局限 多粒度知识空间模型引领技术革新
在当今数据驱动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领域正迎来一场革新。
重庆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共同构建的“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理论与方法”旨在解决传统AI系统在模拟人类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实现AI技术与人类智能更好的一致性。
什么是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理论与方法?该项目负责人王国胤介绍,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AI模型主要依赖于数据密集型的处理方法。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人类认识世界时所依赖的丰富知识和认知逻辑。因此,提出了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理论与方法。
“这是一种双向驱动的方法,即结合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构建一个多粒度的知识空间结构,使AI系统能够更加贴近人类的思维方式。”王国胤举例,人脸识别技术是AI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目前的AI系统通常从细节到整体进行处理,这与人类识别脸部轮廓再到细节的自然方式相悖。这种差异导致AI在处理伪装或模糊图像时的表现不如人眼。而通过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可以改善AI的识别过程,使其更接近人类的识别机制。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粒度知识空间构建的模型理论与方法无疑为国际AI领域贡献了新的思路。这也为全球AI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王国胤表示,未来,这一模型有望在多个应用场景下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从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更加智能、可信、可控的方向发展。
》》强度与轻盈兼得 金属材料进入“微纳”时代
在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中,金属材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高铁、汽车到航空航天器,金属材料的强度和耐用性是支撑这些交通工具或飞行器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近日,重庆大学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微纳金属微观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为工业和科技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金属材料,作为工业的基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项目负责人黄晓旭介绍,无论是建造高铁用的钢铁材料,还是汽车和飞机使用的轻质合金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和镁合金,它们都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使用中的各种载荷。所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是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提高材料的强度,可以使得构件更加轻便,同时减少材料的使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并非简单的增加密度。”黄晓旭指出,虽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高的材料强度较大,但对于同一种金属,其强度的改变并不依赖于密度的变化。实际上,金属内部微观组织的差异才是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
“金属由无数的小晶粒组成,晶粒越小,材料的强度就越高。”黄晓旭介绍,这是微纳金属材料研究的理论基础。微纳金属,即晶粒尺寸在微米级到纳米级的金属材料,因其晶粒极小而显示出极高的强度。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纳金属材料将在工业和科技领域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华龙网记者 秦思思/文
责任编辑: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