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起班彦 红色织锦
2024-08-21 17:11:26 来源: 大美青海 听新闻
钟灵五十镇,幸福班彦村。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深处,班彦村正以其独特的非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变观念、感恩奋进,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内生动力,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红色脉搏,托起乡村振兴之路
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如何让其发挥价值最大化?
在这方面,班彦村应该是有发言权的。村“两委”班子想办法、找路子,依托青海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的优势资源,班彦村以红色经典旅游为主引擎,与文旅、研学有机结合,成功地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
打造“党恩惠泽,奋进班彦”主题教育感恩基地,全面展现班彦群众在党旗引领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决心。
截至2024年7月底,班彦村共接待各类观摩学习团3.2万余人次,开展培训教育8600余人次。一批又一批的学员行走在乡村,对话山川河流、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乡村内涵。
依托班彦村村史馆,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村史馆被确定为爱国感恩教育基地、青海师范大学“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教育示范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到班彦村参观学习人数3500余人次,承接培训班次13个,培训学员600余人次。
盘绣技艺,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把盘绣这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非遗技艺的传承是村子发展的生动注脚。
走进村里的盘绣园展厅,小到挂件、皮包、鞋垫、电脑包、枕头、服装,大到盘绣长卷作品,一件件精美的盘绣作品摆满了展架,夺目的颜色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听完讲解后,知道了图案的寓意,大家都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纷纷表示,“每一个针脚都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每个图案都跃动着民族与时尚融合的元素。”
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也正因为这一优势,班彦村投资发展盘绣制作特色产业,培训绣娘370余人次,吸纳产业户145户。
2019年,班彦村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盘绣园成为绣娘学习、交流、展示的一个重要平台。
“避开农忙时节,会经常组织青绣、香包比赛,以及安昭舞、轮子秋表演等活动,大家参与的热情也都很高。”村史馆讲解员李维花介绍说。
盘绣园里活动不断。这些“文化大餐”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凝聚起村民的向心力,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班彦村就如同绣娘们手中细绣的一幅幅太阳花,七彩艳丽,向阳生长,朝气蓬勃。
产业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自建成以来,已累计接收各类订单5.4万余件,收入213.5万元……”这个经济薄弱村的华丽蜕变,盘绣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根据统计,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一双勤劳的双手,绣出了七彩花,按下了红手印,拿到了致富钱。
除了这项发展起来的产业,村子还能如何乘势而上,从优势中找资源,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谋思路?
“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建成的红色研学、盘绣研发、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等八项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成效明显。”互助县五十镇党委副书记马毓琨介绍道。
村史馆里的一张图也在见证着这条路子带给村民的实效。这是一张村集体经济收入及人均纯收入对比图,图中的数据柱状图显示,2015年,班彦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256.5万元,幸福产业甜进百姓心里,鼓起村民腰包。
建成集红色研学、农事体验、休闲观光、采摘、水上乐园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村里60多人在这里务工,在顾上家里农活的同时,还能有收入。
破茧成蝶踏征程,凝心聚力谱新篇。谈到班彦村的未来发展,马毓琨也是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省市级研学基地合作,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主线,践行‘研学+思政+课堂’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创新性衔接,培育文旅融合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计划推出麦草锟锅馍片食品、青稞炒面等小包装即食食品,大力发展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小餐饮,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马毓琨表示。
(青海新闻网记者 赵晶 党成恩 报道)
责任编辑:刘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