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乘“博物馆热” 讲好河湟故事
2024-08-21 17:22:30 来源: 大美青海 听新闻
一器一典管窥古韵,方寸之间尽览千年。当前,历史文化成为时尚文化、潮流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将博物馆作为必去的“打卡点”,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
博物馆正在变得火爆,这不仅仅是一个游客、工作人员的直观感受,同时,也能在数据中得到切实的印证。开馆两年来,坐落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河湟文化博物馆,免费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人次,暑期旅游热持续升温。
馆藏千卷,绘历史斑斓画卷
在河湟文化博物馆内,人头攒动,市民、游客沿着历史主线参观各个展厅,欣赏陈列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探源河湟谷地的历史文化。
曾经被定义为“高冷”的博物馆,缘何成为热门“打卡地”?
奥秘在于河湟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家底丰厚。
河湟文化博物馆内展示有石器、玉器、骨器、木器、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纺织、纸质等17类1180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5件。
河湟文化博物馆展览空间由序厅和4大展厅组成。序厅中央以立体沙盘展现河湟地域范围和自然环境,中央垂幕示意黄河四大文化,左右两侧墙面设计彩陶墙放置374件柳湾出土的彩陶,用于展示“彩陶故里”文化名片,凸显河湟文化的厚重和大气。
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以史为鉴、服务社会的作用,河湟文化博物馆不断创新陈列展览方式,定期更换临时展览,先后举办各类文化精品书画艺术展、瓷器展、民俗展等展览活动10余场。
游客张计奎说,河湟文化博物馆里的馆藏丰富,文物价值高,很好地展示了河湟文化。
意蕴深远,探文化精髓要义
博物馆应如何接住“热度”,让文物更鲜活地走入人们的生活?答案就是要深挖文化内涵。
许多文物是打动人心的历史见证。出土于乐都区柳湾墓地的人头像彩陶壶,壶腹圆鼓,上腹绘五组连续的漩涡纹,陶壶造型朴拙而生动,展现出了黄河上游远古先民的艺术底蕴。
4000年前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享有“天下第一碗面”的盛誉,“青海拉面”的传承也便有迹可循。但这个远古的城邦古国给我们的惊喜,也远不止于此。
展出的黄河磐王、四孔玉刀等文物,展现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都是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其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不可取代”。
河湟文化博物馆作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海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多维度发挥阵地作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成为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博物馆能让我暂时跳脱出日常生活的语境,去沉浸于感受某一段历史,这是博物馆带来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体验。”游客李女士说,不管到哪里,当地的博物馆是一定要转转的,她还会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账号上分享心得。
研学共融,织合作交流新篇
暑假期间,研学游甚是火爆,一座座博物馆宛如一座座大学校,如何让孩子们在其中如何“研”之有道?
河湟文化博物馆就在拓展维度上想办法,效果也很明显。
与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先后策划举办了“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里过暑假”“寻宝博物馆”“河湟非遗体验”等主题社教活动。先后培养“小小讲解员”50人,不断为青少年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受众人数超过5000人次。
结合重要时间节点,让市民群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河湟文化博物馆推出精品文物展览、青少年研学教育、文创产品展示、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
在近年“博物馆热”和国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利用的双重推动下,河湟文化博物馆积极探索“让文物走出去”,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等主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带有符号的精美柳湾彩陶亮相成都,推出的《河湟史前文明——青海柳湾彩陶展》在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湖北省武汉博物馆、咸宁市博物馆,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依次展出……
河湟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元杰介绍,河湟文化是黄河上游历代先民生产生活中积淀的文明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世居河湟地区的各民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共同生存、共同生产、共同开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在促进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下一步,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河湟文化研究、文物展示展览等重点工作,并加强与省内外大中小学院校的合作,让河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青海新闻网记者 赵晶 党成恩 报道)
责任编辑:刘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