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双网格”让网格能量“满格” 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华龙网

黔江:“双网格”让网格能量“满格” 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2024-08-23 13:09:45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华龙网讯(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近年来,黔江区以党建为统领,以数字化为手段,以基层干部为载体,系统谋划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大力实施构建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点亮基层治理新图景。

“嬢嬢,这是我们网格的微信群,里面有网格长、网格员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大家可以加入进来,也可以喊家里孩子加一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群里咨询。”近日,黔江城东街道石城社区的网格员黄慕尹手拿群二维码,正上门挨家挨户的宣传网格群的场景。

网格员上门宣传网格群。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 供图
网格员上门宣传网格群。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 供图

“于是我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大家联系,还有利于宣传政策、做好民生服务、化解矛盾调解、实现信息共享。”据黄慕尹介绍说,以往,他们网格员都是逐家逐户走访了解居民的基本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回复他们的问题大多都很相似,逐一回复既费时间,又费人力。

线上网格群的建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就在今年六月,石城社区民主街102号回迁房小区实施旧城改造,施工队进场后,小区业主纷纷在群里提出希望改造的意见,黄慕尹看见信息后,一边收集问题,就她所了解的政策作了详细解答,另一边向社区书记报告,建议成立业委会引导大家民主管理。

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石城社区就召开了业主大会,选出了业主代表,成立了业委会,并收集整理了居民的意见建议,同时决定第二次会议邀请区住建委、施工方、业主代表等多方沟通协调小区改造事宜,三方聚集小区党建室,经过2小时的沟通讨论,三方就小区旧城改造方案达成一致。

群众在网格群反映垃圾处理问题。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 供图
群众在网格群反映垃圾处理问题。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 供图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只用了6天时间,我们做到了居民、建设方、政府三方满意的效果,为102号回迁房小区的治理工作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治理的‘加速度’。”黄慕尹说。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以来,城东街道依托各网格,建立了多个“和美城东,人人共建”微信群,吸引了众多居民加入。这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平台,不仅成为了政策宣传的新阵地,更是居民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便捷渠道。网格员们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定期推送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类惠民信息,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反馈问题,参与志愿服务,共同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我们一部分日常工作就是在网格群里发现有群众发布诉求后,第一时间联动相关部门解决诉求,做到需求在网格内回应,矛盾在网格内化解。”黄慕尹说。

网格员收集处理群众反馈意见。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 供图
网格员收集处理群众反馈意见。通讯员 张露月 刘耿 供图

“可以说是改善了管理面貌,提高了辖区管理效率,通过我们‘双网格’管理机制,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城东街道宣传、统战委员邓明燕说。

与此同时,8月初,黔江濯水镇乌杨社区居民王正怀在11组网格群中反映,辖区垃圾箱体垃圾已装满,建议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接到反映后,濯水镇乌杨社区网格员徐秉素第一时间在网格群里对居民进行了回复,同时将居民诉求上报至社区治理中心,通过治理中心联系垃圾清运人员,第一时间将箱体垃圾进行清运,保障了辖区干净整洁。

以前困扰群众的细小琐事,积久难消成了大麻烦,如今在网格里都迎刃而解。“现在有了‘双网格’的统一管理,事事有人管,而且马上管、马上办,纠纷及时化解,邻里关系更和谐,提升了幸福指数,我们老百姓非常满意!” 该社区居民刘明秀说。

“通过‘双网格’机制,居民诉求得到了更方便的回应,节约了居民诉求的时间成本,避免了居民办事的来回跑路,也使居民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濯水镇宣传委员田轶中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结合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健全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解决老百姓实际需求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如今,随着“双网格”改革持续深化,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区1279个实体网格线上网格全覆盖,26个物业公司管理的62个小区圈群全覆盖,270名骨干网评员+1300名网络志愿者“进圈入群”全覆盖。真正实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搭建起党群沟通的连心桥,推动“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努力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织就民生“幸福网”。

下一步,黔江区将坚持以党建引领“双网格”基层治理,努力实现社情民意在“双网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双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双网格”中化解、社会治理在“双网格”中加强,持续推动“双网格”走深走实,变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构建起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刘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