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里很重庆?答案藏在老街的生活轨迹里
2024-08-24 06:30:37 来源: 南岸报 听新闻
重庆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充满烟火气息的城市。这份烟火气,与其他城市不同,它山峦众多,气息中融入了粗犷与磅礴。从外看,重庆是大气的,走近看,它是精巧的、市井的。
在重庆长江南岸,东水门大桥南桥头,一天门与觉林寺之间的凹地,存在着一片青瓦屋顶的“村落”,这里,就是重庆三大吊脚楼集中区之一的下浩里。
建筑在山的沟壑中,沿着自然脉络分布,下浩里的生活节奏与山融为一体,身在老街中,却如在山间漫步,这是旧重庆最本真的面目。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里,下浩里被称为“另一个世界”,是重庆的标本。
城市更新不是再造 而是有机融合
下浩里是重庆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从“更新”的角度来看,下浩里看不出任何变化。街道、房屋的结构依旧与以前一样。“除了没有屋外晾晒的衣服,其他的画面和以前是一模一样。”下浩老居民李筱玲走在其中,无比感叹。
事实上,在最初的设计里,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就定好了基调。“我们秉持‘尊重、保护、传承、创新’的理念,采用‘城市针灸’模式,通过‘减、整、留、加’4个举措和‘原址原建、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4个原则,尽可能按照‘筑台、退台、悬挑、杆立、叠檐、院落’还原构成老街整体建筑及街巷肌理。”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修复材料上,街区采用了本地青砖、旧瓦、条石,架构多以砖石、砖木、钢木为主,努力用绣花之功留存老街记忆,充分还原老重庆市井生活场景。
在建筑风貌上,通过比对历史资料及老照片,对老街历史风貌进行了高度还原,如墙体根部采用勒脚石砌筑,墙体采用本地青砖一顺一丁砌筑工法,窗台、窗楣、窗框及马头墙还原了民国期间的当地建筑风貌,所有木制门窗都采用卯榫结构工艺,室内墙壁采用传统草筋灰饰面等。
以策展思维介入运营 老街玩出新花样
建筑群的风味要保留“老”,但业态一定要突显“新”。
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与老街运营团队达成一致:要用“策展”思维介入下浩里,让焕新后的老街继续在城市中自然生长。
第一步,“弃”。下浩里不允许“违和”。潮流品牌渴望入驻,但店面设计风格、运营理念与下浩里的运营概念相违和。“放弃。”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浩里摒弃传统老街的商业形态,要以年轻、先锋的状态去面对来者的审视。
如今,下浩里启动“城野共振计划”,成功举办了树下音乐会、音乐艺术雅集、城野疗愈市集、国内首个新能源越野摩托车城市障碍赛……
潮流、艺术展、非标准化的商业形态已形成。
第二步,“聚”。下浩里不单是单一的城市更新项目,还是能够与每一个人产生交互的理想街区。招商上,街区运营团队聚焦更具设计、更懂重庆的本土品牌,营造更有记忆点和场景力的文化商业氛围。
创业者们以“下浩新移民”的身份重聚在这个场所,为自己和新老邻居们凝聚独一无二的气质,衍生出独有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才是下浩里的灵魂,是真正无法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下浩里已有超100家商户入驻,整体出租率达到85%左右。
保留当地烟火气 孵化重庆创新品牌
下浩里,惊喜无处不在。
上几步梯坎,就能寻到宝藏小店。一间艺术杂货店,摆放着不少艺术家的作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仅是艺术家的私人表达,更是与老街的一次空间共创。
作为中式艺术的表达物,茶食备受欢迎。昏黄的灯光,暖暖的陈设,和山茶食主理人把中式审美的理念带进茶食的研发、包装中,在新与旧中寻找平衡,力争创造出更多传统美学与现代茶食自然融合的产品。
南岸图书馆拾光分馆——浩阅书店,内部木质结构的打造与旧书相得益彰,仿佛上百年前书店就应该在这里。在老街僻静的角落里,一家低调的裁缝铺,安安静静地制作着衣物,颇有种不问世事的匠人感。
当然,下浩里最成功的点还在于: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李筱玲回来,还能找到儿时玩耍的小广场,段氏奇香花生米、猴哥酸菜米线等老店仍然存在。
与其说下浩里是一个非标商业项目,不如说这里是重庆人民最朴实的生活缩影。那些冒险、松弛、乐观的精神;那些依山而建的建筑、街道格局;那些新的、旧的下浩移民,大家共同在这个街道中生活,每一个人在这里都被看到,形成了一个新的理想生活社区。
记者 李诗韵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