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初心在,看医之大德,予我慈怀——这是医者仁心的美好期盼;
看未来,展宏图大志,至精至诚——这是医者济世的壮志凌云。
在第七个医师节到来之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正广植神州大地,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建成“健康中国”是国之所愿、民心之所向!脚踏新征程,重医附一院白衣战士们坚定“生命至上”!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开学科建设新征程,创医学科研新高峰!
即日起,华龙网联合重医附一院推出“知行合‘医’,学科登峰”系列“微纪录”,回溯优秀科室传承与发展,走进专家教授们的理想人生。并同步在华龙网媒体矩阵全面推广,以此致敬白衣战士,致敬终生为群众生命而奋斗的大医精神。
呼吸,这条生命之河,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流淌不息。而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精湛的医术、创新的诊疗模式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守护这条生命之河的畅通无阻。从1958年的初创至今,学科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创了多项领先的诊疗技术,更以“4D呼吸介入诊疗”为核心,引领着呼吸介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薪火相传
精湛医术打开医学新境
1956年,呼吸病学前辈王鸣岐教授、王宠林教授、王福荣教授等从上海西迁支援重庆医学院建设。1958年,重医附一院肺科(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成为国内最早有独立建制的呼吸学科之一。
岁月流转,学科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王正中教授、吴亚梅教授、罗永艾教授相继接过重担,带领学科大步向前。跨入21世纪,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患者对于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期待,郭述良教授带领的团队勇立潮头,创新性地提出了4D呼吸介入诊疗体系,这一诊疗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呼吸介入治疗的局限,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呼吸介入学科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经气道、经肺血管、经皮经胸、经食道四个维度的介入治疗,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实现了对肺部疾病的全方位、精准化诊疗,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创伤。
如今,科室汇聚了一支年龄梯队合理、职称结构稳定的呼吸内镜人才队伍,构建了西部地区最完整的呼吸内镜介入技术体系。每年,科室开展介入手术约5000例,居西部前列,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国际的患者前来就诊。全球首例高难度内外科联合主支气管闭锁再通手术、全球首例海博刀气道肿瘤切除术……郭述良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创造了多个国际国内首创新技术。
在肺结节与早期肺癌的诊治中,科室率先建立了肺结节与早期肺癌专病诊疗中心,并全面构建了肺结节与早期肺癌综合诊治防管体系。其中,经皮介入诊疗技术群作为核心支撑,为患者提供了快速、精准的诊疗服务。
2021年,全国首个省级咯血中心落户该科,面对咯血这一危及生命的急症,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全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咯血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高效的救治服务。
培育英才
科研创新领航未来征程
医学的传承,是医学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汇集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了全国最完善的医学教学体系,实现了从本科到各层级研究生的全方位教育覆盖。科室荣获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称号,拥有13个国家级培训基地,成为国内呼吸及结核药物临床研究的先锋基地。此外,科室与德国、意大利等全球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推动了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路上,郭树良教授带领团队开创了国内首个将基础与临床实验相结合的呼吸疾病学整合医学教材,引领了医学教育的创新。团队成员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教育部霍英东教育教学奖等多项荣誉。
科研,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2项,主编副主编专著15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参与制定35项指南、共识或行业标准。同时,科室参与了国家呼吸学科能力建设标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标准、呼吸治疗师职业标准等国家级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审定,获得了重庆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授权专利40余项,创建了中欧重庆国际呼吸论坛品牌,为中欧呼吸医学交流搭建了桥梁。
此外,科室还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手段,惠及更多患者。例如,科室自主研发的改良简化EBUS-TENA活检术、最简捷的气道Y形支架置入技术等新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只要脚下有力,就能跨越重重困难。面对未来,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继续推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守护着生命之河,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力量与希望。(文/王凤)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