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
镇南关位于膏田乡水车村茅坪组蔡家卡门的绝壁上,座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关前是1500米长的黑溪沟峡谷,从谷底拾级而上至关口168级,过关是一条陡峭崎岖小道,地势十分险要。是古时川黔交通要道。
该关为城墙式石结构建筑,青方条石浆砌而成,通高4.6米,顶宽5米,墙厚2.64米。关门呈拱形,高3.65米,宽2.16,上下门臼,孔径9厘米,下面门楣上有“镇南关”三个横排颜体阴刻大字,笔力遒劲,每个字径0.4米。关门右侧原竖有纪事碑二块,现存落款碑一块,碑文为“大清同治元年孟冬谷里”、“阖里士民公立”。
自清乾隆以来,在川湘黔边区先后爆发了“乾嘉苗民起义”、“包茅仙起义”和“猫山造反”。为了镇压民族反抗斗争,清庭先后派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和四川总督和琳等率大军联合进剿。据《秀山县志》载,咸丰十年(1860年),为了防止起义军南下,时任秀山知县的刘钟景急招兵募勇,加强秀山城防,并下令全县广筑砦堡、关卡“御敌”、“防苗”。咸丰十一年(1861年)继任知县吴森再次下令于平江、溶溪两河流域的大小路隘构筑砦堡、卡门,在酉秀团防林占彪的监督下修筑镇南关,历时两年,于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峻工。整个修建过程,官府分文未拨,强迫百姓集资投劳建成,酉阳知州王鳞飞未待工程竣工即在川黔边界选择四处险要地方,驻兵防守,“镇南关是其中之一”。
该遗址除关门和部分墙垣毁损,其余基本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战争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