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揭牌 首期1300余名新生开学

2024-09-03 20:01:04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华龙网讯(张颖绿荞)9月2日,以“校企协同”为核心办学优势的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在重庆永川区正式揭牌,并举办首期开学典礼,1300余名新生报到入学。

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在重庆永川区正式揭牌。华龙网 张颖绿荞 摄
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在重庆永川区正式揭牌。华龙网 张颖绿荞 摄

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市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内电动车首家上市公司、行业头部企业雅迪科技集团创始人投资举办。学校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桥头堡城市,国家明确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

据介绍,学校总占地8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预计达6000人以上。

学校总占地8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预计达6000人以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学校总占地8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预计达6000人以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校企协同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设“制造业”专业集群

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理事长贺剑介绍,学校遵循“以生为本,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学校发挥“校企协同”办学优势,打造师资队伍与专业集群。据介绍,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综合素质高、结构互补、能力互融的校、院两级管理团队,所有专业实行高校和企业“双带头人”制。学校创新师资双向流通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按照教师标准,从企业选拔能胜任专业实践课程的骨干教师和学生职业导师,同时学校新招专业教师全部分批派往企业一线实践锻炼。

学校重点建设新能源工程、现代装备制造、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现代商务五大新型专业集群。学校供图 华龙网 发
学校重点建设新能源工程、现代装备制造、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现代商务五大新型专业集群。学校供图 华龙网 发

专业集群方面,学校重点建设新能源工程、现代装备制造、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现代商务五大新型专业集群。现已开设智能机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新能源装备技术和国际商务五个专业,预计在5年内专业总数达到25个,基本形成以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

“作为西部职教基地的一颗‘新星’,该校坚持以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开路破题,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打造起‘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先进制造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劲渝表示,希望举办方持续加大投入,把学院建得更好,持续深化改革,把质量提得更优,持续强化交流,把影响扩得更大。

产教融合

共建“校中厂”“厂中校” 推进“学中做”“做中学”

首期开学典礼当天,现场举行“多元协同、共同育人”签约,该校与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同济大学双师培训基地、深圳大族机器人产业学院、德国GFM教育集团、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携手多元共襄育人;同时,该校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雅迪科技有限公司、华宇电池动力研究院、凌博电子、四川忠朋高创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宇鑫瑞商贸有限公司、陕西高雅实业有限公司、云南运利经贸有限公司签约,携手多元校企合作。

首期开学典礼当天,现场举行“多元协同、共同育人”签约。华龙网 张颖绿荞 摄
首期开学典礼当天,现场举行“多元协同、共同育人”签约。华龙网 张颖绿荞 摄

“学校不只是培养普通的技术工人,而是真正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经贵谈到,学校目标是让同学们工作以后,或能在技术领域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工程师,或能在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精英。

据介绍,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校”与“厂”不分离。学校与企业将共建“校中厂”与“厂中校”。雅迪和华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校内建有电动车真实装配生产线、锂电池真实生产线和检测实验室;雅迪重庆基地专门为学生预留了1条真实生产线;此外,该校与上下游企业将合作共建2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实现“工学交替”,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保证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融通。

学校发挥“校厂不分离”,校内配备真实装配生产线。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学校发挥“校厂不分离”,校内配备真实装配生产线。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永川区委书记张智奎表示,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在永川成立,对学校是新起点,对职教改革是新征程,对永川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希望。永川将优化政策、融合教育资源、完善配套设施等,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助力学校探索“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高水平职业学院,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赋能。

至此,永川已聚集大中专院校18所,在校师生20万人,形成了“学技能到永川、选人才到永川、兴产业到永川”的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