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质生产力赋能文物保护,创造更多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

2024-09-04 07:41:34 来源: 文汇报 听新闻

上海是百年中国油画的主要发祥地。中华艺术宫刚结束“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不久,“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正亮相刘海粟美术馆,近日于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学术交流会”被认为正当时。

此次学术交流会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文物保护”,不仅加深了行业内外对中国油画藏品现状的认识,也推动了油画保护技术的发展,为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积极贡献。

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题材油画作品,记录着许多重要历史时刻,是我国民族精神建设特有的意义载体。随着时代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画藏品的价值不断凸显,油画文物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革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革命类的油画文物及重大历史题材主题绘画等馆藏品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日趋紧迫。然而,油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在我国起步较晚,文物保护领域对于油画文物保护的投入和重视尚待提高。这也正是举办此次学术交流会的重要原因。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油画保护的重要性。他留意到,近年来奉贤博物馆以油画修复为特色,以国际标准为导向,建设油画科学研究体系,提升修复能力,倡导和坚持油画修复的科学性、现代性和规范性,在油画修复领域不断深耕和努力;奉贤博物馆通过持续举办“中国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学术交流会”、“修复日记-永不褪色的红”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油画藏品保护技术成果展”等学术活动,充分发挥自身创新优势,一方面钻研油画文物保护基础科研,一方面为行业搭建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他认为这些努力都为推动我国油画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文物保护的具体呈现,也是上海这座活力城市对中国文物工作创新力的生动体现。顾玉才表示,中国文物学会愿意发挥自身的学术能力和资源优势,为开展油画文物基础研究提供便利,联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创造开放、透明、有活力的合作机制,为提升油画文物保护重要性,推动油画文物保护事业创造机遇,一同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艺术品修复,科技手段与美学素养缺一不可

在题为《可移动文物修复网络建设与运营》的主题报告中,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主任王斌建议,完善与文物保护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术、组织和制度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新机制。他提出,在修复过程中,应强化对文物物质属性、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多重价值研究,深度挖掘文物信息和蕴含价值。以此为基础,发挥文物在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文化人、文化养心、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探索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创造性转化,通过对文物资源进行价值挖掘,探索文物衍生品设计研发,将文物的文化元素融入商品之中,提升文物文化传播功能,扩大文物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王聪就绘画藏品种类、基本结构,以及天然、人工、老化的复杂混合层面这三个方面,对绘画藏品基本组成与性质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且对绘画藏品的保护与修复提出了多方面的案例分析。

“美学不仅是艺术品欣赏的基础,也是修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需要修复师深入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审美特征。”刘海粟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王静说。她指出,稍有不慎,文物可能陷入“美颜过度”和“统一着装”的误区。前一种指的是修复过程中为作品进行简单粗暴的“洗面”,后一种则在布展过程中常被涉及,指的是为展览而给作品统一装框。“画框也承载着历史,是后人研究的重要佐证之一。展馆专职人员的综合专业素养一定要跟上,否则修复工作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

书画类文物在博物馆展陈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北京玻名堂玻璃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王小俊也同样留意到了。他指出,因展览环境湿度差异不可控、风险不可控、运输过程不可控等,都可能导致书画类文物在展出时受到伤害。他介绍了博物馆级恒湿画框如何通过精密调控技术,维持画框内恒定湿度,保护艺术品免受湿度变化影响,通过材料选择、适用场景、应用优势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并对未来文物保护事业提出发展期望。

“不断的呈现脍炙人口的展览,将引领人们的视觉享受。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在拥有藏品的基础上,应该调动一切手段和资源,使馆藏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江苏省美术馆文博馆员唐坤说。他分享了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油画展以及轻便型博物馆级恒温恒湿除菌艺术品保存装备等特色成果,认为轻便型艺术品保存设备的研发,必将妥善解决艺术品的运输、暂存以及长期的保护,必然也将加大各美术馆、各机构之间的作品交流学习。

绷紧预防性保护的弦,留住艺术中那抹鲜亮的“红”

与会专家学者尤为关注如何留住艺术中那抹鲜亮的“红”。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顾玉才在题为《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旨报告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革命文物应当受到严格保护,修旧如旧,保留原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姚尔畅带来了题为《红色主题油画作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及材料技法综述》的报告,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红色主题油画的范畴及定义,揭示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详细阐述了中国近现代油画藏品材料技法及常见问题。

中共一大纪念馆主办的“艺术中的红———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所获得的成果以及运用传统手段、数字化手段活用展品组合展示的探索,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化协同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玉菡的分享。并且,她特别提及对馆藏艺术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中共一大纪念馆按照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要求,遴选出25个主题宏大、立意深远的历史事件,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主题艺术作品,用艺术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底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张玉菡坦言,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为重大题材艺术创作进行专题征集。

油画物联网技术在红色主题油画保护和文化延续中的应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油画科技保护馆员赵樱乔为大家开启的新视野。这指的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油画信息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油画藏品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当它用于油画保护领域,将在跟踪监测、实时环境监测、预警提示、应用程序信息连接等方面发挥作用。赵樱乔认为,红色题材油画的文化价值开发具有更多发展空间,值得业内尝试利用多种技术创造“赓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文物故事”的未来可能性。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修复专业教师陈德烽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主题创作与油画修复方向的发展以及修复案例。他表示,依托西安美术学院成立创作研究中心,并对研究生招生,要更加深入研究红色主题的创作与保存。

此次学术交流会由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主办,上海安川文化艺术服务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油画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指导。会上,首期《油画藏品保管与养护公益培训班》宣布启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油画藏品保护的专业水平。

文汇报记者 范昕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