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60多年的“背篓航线” 背后是两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华龙网-重庆晨报

2024-09-05 06:33
听新闻

解决了中坝岛上居民的出行,也是岛上蔬菜进入城区的“水上公交”

运行60多年的“背篓航线” 背后是两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岛上居民彭清明等在江津珞璜镇赶场卖菜
运行60多年的“背篓航线” 背后是两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乡亲们等候“背篓航线”的头班渡轮
运行60多年的“背篓航线” 背后是两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背篓航线”的渡轮靠岸,乡亲们挑着菜进城销售。

茄子、辣椒、冬瓜、南瓜、豇豆,还有新挖的花生……这些来自江心中坝岛上的蔬菜和农产品,堆满了船头甲板,船舱里也摆满了背篓、菜筐。

在重庆,不光有轨道交通4号线这样名声在外的地铁“背篓专线”,还有一条在长江上鲜为人知、默默运行了60多年的水上“背篓航线”。它不仅解决了岛上居民的交通出行问题,也是中坝岛蔬菜基地连接城区和各个市场唯一的“水上公交”线路。

两兄弟子承父业 守候“背篓航线”30多年

9月3日清晨6点,停靠在长江巴南段大溪口码头的“正富2号”轮渡准时从对岸启航,十分钟左右抵达中坝岛江边上客、装菜……晨曦中,拉着满船的村民和他们的背篓、菜筐前往城区销售。

沉默寡言的弟弟易中林是船长,负责开船掌舵;热情耿直的哥哥易中荣则是轮机长,同时负责上下船为大家搭跳板、指挥搬运菜筐、背篓。

易中荣颇有几分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这条从1959年就开始运行的水上“背篓航线”渡轮——正富2号,是以他们的父亲易正富的名字命名的,也是目前重庆中心城区仍在运行的唯一一条水上“背篓航线”。

中坝岛属于巴南区莲花街道,是长江重庆段第二大江心岛,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岛上土地平坦肥沃,是重庆中心城区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拥有4500亩专业化蔬菜基地,被称为“长江蔬菜岛”“江上菜篮子”。

据了解,岛上户籍人口约3900人,但目前常年留在岛上种植蔬菜的只有七八千人,且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大家出行和运输蔬菜的交通工具,就是由易中荣、易中林兄弟俩一直坚守运营的水上“背篓航线”渡轮“正富2号”。

易中荣介绍,从1959开始,父亲易正富就在当时人民公社的安排下,划着摇橹的木船运送乡亲们进出岛,这一划就是20多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中学毕业的两兄弟没有像村里的同龄人那样外出打工,而是从日渐苍老的父亲手中接过这条船,并把它改造成为机动船,继续为乡亲们服务了30多年,一直坚守到现在。“正富2号是我们兄弟俩换的第4条船。”易中荣告诉记者。

现在,这条水上“背篓航线”渡轮每天清晨6点启航,晚上7点收班,上午半小时一班,下午1小时一班。而搭乘轮渡的80%以上的都是背背肩挑的菜农,这条唯一的“背篓航线”为他们到岛外城区和各大农贸市场卖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凌晨3点多起床摘菜

只为搭乘头班渡轮尽早到市场

9月3日凌晨3点40分左右,夜空中满天星斗闪烁,岛上大中村3社62岁的彭清明和59岁的老伴万先琴已经起床收拾。当天,是珞璜镇赶场的日子,他们要坐“背篓航线”的头班轮渡去对岸的江津珞璜镇卖菜。

这段时间,老两口种的新花生开始成熟收获,头天在地里挖的新花生在院坝里堆成了“小山”。但是地里的辣椒、冬瓜、茄子要当天采摘才够新鲜,价格也会卖得高一点。

凌晨4点,老两口背起背篓、戴上头灯来到黢黑一片的地里,摘辣椒、收冬瓜。这段时间,秋老虎逞威,地里干得厉害,岛上种植的番茄、豇豆、苦瓜、丝瓜等夏季蔬菜大都渐渐收头,地里剩下的还有辣椒、冬瓜、茄子等少数几样蔬菜,挑挑拣拣采摘了半个小时,恰恰装了一背篓,加上前一天挖的花生,凑齐一挑菜。

要卖的菜不多,彭清明一个人担到市场上卖就行。老伴万先琴决定留在家里继续挖花生,家里的菜地要趁着这段时间清理出来,为即将到来的秋冬蔬菜的播种作准备。正是靠着一季接一季的蔬菜和起早摸黑的勤劳,夫妻俩养大了两个子女,也让这个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收拾整理好一切,老两口合力把两筐蔬菜和新花生搬到三轮车上,5点20分左右,彭清明开着三轮车赶到江边码头,等候6点钟的头一班轮渡。他告诉记者,赶场天人多,许多摊位都被固定的摊贩提前占了,去晚了找不到摊位卖菜,只能便宜卖给贩子,或挑着担子沿街“打游击”。

彭清明5点半在江边码头把蔬菜筐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时,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位住在岛上各处的乡亲,他们都准备乘头班轮渡到城里卖菜,背篓、菜筐、编织袋……紧挨着摆在江边,双眼盯着江面,等候头班轮渡从对岸朦胧的夜色中驶来。

6点10分左右,一道明亮的灯光划开江面深蓝的色调,“背篓航线”的头班轮渡准时在中坝岛码头靠岸。“大家注意安全,一个一个挨着上船,不要挤……”易中荣熟悉的大嗓门在船头响起,彭清明和乡亲们七手八脚、肩挑背扛把各自的背篓和菜筐搬上船,把船头的甲板堆得满满当当。

“船头放不下的往船舱里面挑,里头宽得很,随便摆。”一片忙碌中,易中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上船。然后收跳板、起锚,头班轮渡在晨曦中驶向对岸的大溪口码头,乡亲们也将从这里赶往附近的江津珞璜和巴南兴隆、莲华等农贸市场。

据了解,目前中坝岛的大中村还有像彭清明、万先琴夫妇一样的蔬菜种植户近600户,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最年轻的也有四五十岁。

岛上居民乘船免票

易中荣江边救人获评“中国好人”

“嘞个过河船我们坐了几十年了,原来是木船,船票5角,后来涨到一块……现在有了政府关心,坐船进城卖菜都不收钱了。”岛上中坝村一社的庞承杰老汉告诉记者。今年已经73岁的庞承杰和老伴范开英当天准备到巴南兴隆市场卖菜,凌晨刚摘的丝瓜、冬瓜和茄子在他们的背篓里堆得高高的,为了保鲜,老两口还特意在蔬菜上盖了一件浸湿水的旧衣服。

据了解,为了保证岛上的乡亲出行和生产、生活,从2019年开始,这条“背篓航线”被巴南区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纳入“水上公交”航线,区财政每年补贴约60万元运营费用。现在岛上居民乘船免票,个人运往岛外零售的蔬菜也免费;只有岛外的蔬菜批发商收购的大批量蔬菜运往岛外才每筐收2元货票,岛外游客进出岛收2元客票。

“不管上岛还是出岛,过河船陪伴大家几十年了,给乡亲们带来了不少便利,这还要感谢易家三父子这么多年的坚守。”庞承杰老汉颇有几分感慨地告诉记者,“易正富为乡亲们开了几十年的船,自己开不动了,让两个儿子接班继续为大家服务,又是30多年。兄弟都是热心人,平时上下船帮乡亲们搬货、抬菜筐都二话不说,特别是易中荣还是‘中国好人’呢。”

据了解,2022年8月,一对在江边游玩的父子不慎落水,被冲到江中,在江边船上等客的易中荣听见呼救声后,毫不犹豫跳入湍急的江水中,救起父子二人。30多年来,他先后救起过6名意外落水者,被评为“重庆好人”和“中国好人”。

对于这些荣誉,易中荣看得很淡,“我和兄弟易中林常年守在江边,见到有人落水,顺便伸手相救,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坚守岗位,维护水上‘背篓航线’的畅通安全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提档升级为菜农办实事

“背篓航线”将旧貌换新颜

据了解,有“长江蔬菜岛”之称的中坝岛,是中心城区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近年来,大中村由村集体牵头建立起“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起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种植大户60户,修建了规范化的蔬菜大棚近1000亩,以及蔬菜粗加工处理中心。

近年来,大中村还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房“巴适小院”28户,打造网红芦苇荡打卡地,发展蔬菜采摘、田地认养、岛上观光体验等文旅项目,202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6万元增至2.2万元,岛上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也陆续开始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岛上发展乡村游,水上“背篓航线”的渡轮上,城里的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

易中荣说,从父亲手中接过这条航线的运行职责,兄弟俩30多年一直守候在江边,就很少离开巴南和重庆。生病请人带班,心里也记挂着轮渡,因为这是一份责任,也是对乡亲们的一个承诺。

现在易中荣和弟弟都已年过半百,家里几个子女都不愿意接手。目前,两兄弟还能坚守几年,但退休以后怎么办?易中荣说,兄弟俩和乡亲们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修建一座连接城区和中坝岛的大桥,这样以后大家出行就更加方便,运行了60多年的“背篓航线”也能尽早功成身退。

进城卖菜的乡亲们告诉记者,他们也有一个愿望: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想办法,在合适的市场或地方帮他们规划设置一个“背篓”蔬菜直销区,让他们能够有固定的地方卖菜,也让城里的居民能吃上新鲜便宜的直销蔬菜。

巴南区莲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相关部门和人大代表已经了解到乡亲们反映的情况,正在向区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协调各方资源,延续“背篓航线”的温情,解决菜农们关心的“难题”,把它办成暖心好事、民生实事。

同时,巴南区交通局港航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为了给进出中坝岛的乡亲们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出行条件,本月巴南区将启动大溪口渡口的提档升级工程,整治水上“背篓航线”的停靠码头,修建候船亭和厕所,让这条运行了60多年的“背篓航线”旧貌换新颜。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王作全 杨新宇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熊世华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