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充满烟火气的重庆被热捧。不少网友惊奇,防空洞居然能变菜市场。
83年前的6月5日,24架日机分3批夜袭重庆市区,爆炸声不绝于耳。重庆人用防空洞硬扛猛烈轰炸,废墟上“愈炸愈强”的标语,见证重庆人的刚毅。如今的防空洞,变身背篓菜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75年了,红岩精神历久弥新,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在重庆,有一个个品牌,有一支支队伍,他们的名字里都有“红岩”二字。
全国道德模范何巧是红岩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她工作的地方就在沙坪坝的歌乐山下,这里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七年来,她坚持学习手语,只为给社区160名聋哑人做好警务服务工作。
“那段日子,我中了魔一般地学习手语。做饭的时候一只手拿锅铲,另一只手就比划练习;下社区的路上两只手也在不停地乱舞。”
现在,不少聋人也加入了何巧的“红岩无声警务宣讲团”,一起向更多的聋人开展普法宣传。
在陆军第九五八医院,还成立了国内第一支以“红岩”命名的医疗队。它的创建者就是《红岩》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广斌的家人崔建新。“我的父母都是老战士,军人血脉一直在我身体里流淌。”
黄丹是这所医院的年轻护士,第一个递交申请书加入红岩医疗队。那是发自心底的跟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什邡市洛水中学,黄丹和四名同学一起被困在教学楼废墟下。
回忆起生死时刻,她说:“绝望之时,废墟上空飘扬着医疗队的队旗,一束光照了下来。”这一束光成了黄丹此后人生的信仰。
重庆二十九中红岩英烈班自1984年创建,至今已坚持传承40年。成立之时,学校聘请“11·27”脱险志士郭德贤、刘德彬、孙重、杜文博担任校外辅导员,积极组织班上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投身志愿服务。就像一场接力赛,重庆各高校正持续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那么传承红岩精神,更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 “红岩”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文化传播的现象级案例,英雄形象的典型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历史与艺术的互文性、宣传教育的持续性等都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密码所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仍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现如今,数字化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式,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轻触“红岩文物多维信息展示平台”屏幕,一件件文物跃然眼前,科技成为红岩精神传承的可靠帮手。
走入展厅,无数参观者将看见四个大字——“千秋红岩”。
那是人们期望的,红岩精神将成为一代代青年,不竭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