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建校园、增学位、强师资 让每一名孩子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2024-09-06 09:32:12 来源: 华龙网

点击图片查看总专题

编者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日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华龙网特别推出“勇担教育强市建设新使命——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阔步前行”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教育战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新征程上的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展现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今天,在“勇担教育强市建设新使命 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阔步前行”专栏之“区县成效”专栏,推出 重庆市九龙坡区聚焦该区建校园、增学位、强师资,致力于让每一名孩子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一篇报道来看看——

1
承办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2
全国优质均衡发展现场会调研重庆谢家湾学校现场。
第4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举办。
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九龙坡区)成立大会。
5
科学城九龙坡片区育才中学校效果图。
6
育才中学实验课程。
重庆谢家湾学校棒球队。
8
西彭一小在 2024 年亚洲跳绳锦标赛中获 11 金 5 银 3 铜。

阳光洒满校园,教学楼红黄相间,田径场绿草如茵,重庆市九龙坡区田家炳中学B区校园内,同学们在午后的操场上欢快地奔跑锻炼,朝气蓬勃。这所位于九龙坡区华岩地区的老学校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近年来,九龙坡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推动学校软硬件提质升级,并于2022年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

“教育优质均衡,追求机会和质量的双重公平。”九龙坡区教委主任王家仕表示,要让辖区内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

九龙坡区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张,要想增加学位供给、扩大办学规模,需不断增加优质教育学校建设。

九龙坡区实施优质教育布局规划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至今,新建育才中学科学城校区、科学城谢家湾学校等9所学校,新增学位2.3万个。

400米标准运动场、50米恒温游泳馆、可容纳1200人的大礼堂以及完备的功能室、实验室……2024年9月建成投用的重庆育才中学科学城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97亩,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好学校办到了西部老百姓的“家门口”。

秉持着“建一所,优一所”的理念,九龙坡区的学位建设“扩规模”和“提质量”同步发力,有效解决优质均衡发展中大校额、超标准班额等瓶颈问题。

2023年,九龙坡区结合实践经验,在校园环境提亮、教学水平提升、特色课程提优、品牌创建提质等方面形成一套规范化方法和流程,推进教育保障机制,教育供给持续“增量”。

“我们学校近5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生源结构复杂,差异较大。在谢家湾教育集团带领下,学校主动作为,优课程、强队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校党总支书记杨永财说。如今,谢家湾金茂小学连续几年民调家长满意度都保持在96%以上。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九龙坡区通过公开招聘、人才选聘、骨干引聘、银龄返聘等方式,近三年引进优秀教师1999名。通过“2531”名师引领行动,即每年动态评选2000名学科骨干教师、500名学科名师、30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九龙名师,引领全区干部教师梯次成长。

为缩小校际办学差距,近年来,九龙坡通过不动编交流、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结对帮扶、点对点交流、跨区域交流、优质师资共享等方式在区内共交流教师799人次,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人员总数的21.6%,打破师资力量“城乡壁垒”。

每天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九龙坡区附属小学校校级游泳集训队便开始集训。

“除校级游泳队外,二年级每周两节游泳课纳入课表,同时开设游泳社团,广泛吸纳各年级游泳爱好者。我们通过‘普及+提高’分年段实施多样态游泳课程,助力每个孩子热爱运动,毕业时都能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该校党总支书记牟映说。

近年来,九龙坡区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教育强国实验区,一批课改先锋脱颖而出,如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扎根基础教育,带领学校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系统变革,获得中国教育领域首个教育质量奖。

除了学习,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是家长关心的重点。九龙坡区统筹辖区资源建设了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在“行走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孩子走出校园,走进建川博物馆、英雄湾村、周贡植故居等地,在探索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优质教育将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王家仕表示,九龙坡区将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优质均衡化、教育现代化”新发展定位,让每一名孩子都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更好促进每一名孩子的全面成长。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