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匠心与传承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渝”韵无穷

2024-09-08 07:25:00 来源: 华龙网

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长江、嘉陵江在此交融交汇,孕育了璀璨的文化遗产。9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32项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逐一亮相,展现重庆非遗的匠人匠心与守正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907212127

据了解,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讲好非遗故事、赋能非遗传播上强势发力,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创作理念,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全方位展现非遗的技艺智慧、文化底蕴、人文内涵与美学价值,以新技术、新创意拓展非遗于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41

“越唱越有劲儿,越唱越有精神”的川江号子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魔力?制作梁平竹帘的传统技艺与打造“竹钢”的新科技有何异曲同工之处?铜梁龙舞“群龙聚首”的场面有多震撼?本期节目中,央视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歌手孙悦,来到重庆,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表演呈现等多种形式,沉浸式感受重庆非遗的非凡魅力。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节目开始,一曲脍炙人口的石柱土家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响起,旋律欢快,如同山间清泉般流淌,又似晨曦初照时分的温暖阳光,洒满在山城的每一个角落。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07

6斤重的板凳一摞再摞,最上面还坐着一个小演员,然后用牙齿全部顶起来,这就是重庆大足双桥杂技中的“牙齿顶板凳”。本期节目中,嘉宾们首先体验的便是大足双桥杂技,现场龙洋还坐上板凳体验了一把,龙洋说这是她站过最高的舞台。双桥杂技传承人们每一次的“咬紧牙关”,是对自身极限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27

说起重庆的非遗,重庆火锅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重庆文化、历史与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现,麻辣鲜香的火锅也展现出重庆人民的豪爽与热情。节目中,嘉宾不仅体验了一次火锅,更是在体验过程中将火锅文化与历史娓娓道来,让重庆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再一次呈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13

川江水情复杂,劳动人民在与激流险滩的长期较量中,锻造出勇敢坚毅的品格,也孕育了类型多样的川江号子。节目中,一曲《川江号子》高亢嘹亮、激荡人心。桡号子、橹号子、起伏桡号子、驳船号子……不同的行船环境,船工们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一声声高亢有力、响彻云霄的呐喊,是他们在团结协作中谱写的生命之歌。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20

铜梁龙舞作为《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的重要呈现部分,以龙具为载体,舞出了流传千年的文化传承。节目中,科技感十足的“水云龙”、霸气十足的“大蠕龙”、英姿勃发的“竞技龙”一一亮相,当传统艺术与现代表达相融合,铜梁龙舞以独特的韵味和磅礴的气势,传递着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17

“竹丝经纬织华帘,妙手丹青绘锦篇。”在体验完梁平竹帘后,单霁翔对梁平竹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他看到了传承人,通过细工慢艺,实现了从竹到帘的蜕变,同时,挥毫飞针创造了中式审美的传奇;孙悦也谈道,以竹制帘,诠释了独属中国人的文化情怀,感受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微信图片_20240907231023

节目中,有大足石雕、苗族民歌、土家玩牛、刘氏刺熨疗法、万古鲤鱼灯舞、重庆小面、四川竹琴等32项独具重庆地域特色和巴渝文化特色的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逐一亮相,既充分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的传统技艺,也体现了传承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对于推介重庆地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带动重庆文旅产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栏目组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