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奏响深海牧歌

2024-09-08 06:30:45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中广核“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伏羲一号”,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

该项目在中国南海开阔海域建设,气候环境复杂、风急浪高,超强台风是此处“常客”。中广核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高抗台养殖平台是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也是破解制约海洋牧场发展难题的关键核心技术。“伏羲一号”的建成投运,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海洋牧场,顾名思义就像是在海洋中建设“牧场”,如同在大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样,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海上牧养。有专家推算,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全世界陆地耕地面积所提供食物的1000倍。在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解决好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从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看,建好“蓝色粮仓”还需做好两件事。

强技术。深远海域浪大流急,耕海牧渔并非易事,需要多学科融合的关键技术作支撑。攻关深蓝种业:优质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海洋牧场发展的基础,种苗供应是限制海水养殖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做好海洋种业创新工作,实现海洋牧场物种资源多元化与特色化。研发海洋装备:高科技海洋装备是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经略海洋储备了许多“大国重器”,接下来还需各类主体锁定海洋装备研发制造的“卡脖子”难题聚力创新,持续推动我国海洋装备迈向“高精尖”。数字赋能升级:信息化智能化是传统海洋装备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不断提高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效率。

明标准。海洋牧场和传统海水养殖,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同。海洋牧场向深远海要食物,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相较于传统的近海养殖和池塘养殖,成本和风险都更高,更适于集团化、规模化运营,而不太适合缺乏足够资金和抗风险能力的个体养殖户。目前,为享受国家政策红利,有的地方、企业存在海洋牧场与传统养殖混淆不清问题。长远看,海洋牧场和传统海水养殖各有优劣,海洋牧场并不会取代传统海水养殖,应该在国家和行业标准中阐明海洋牧场与传统养殖的界限,依据产品特点明确各自市场定位。当前水产市场格局是由养殖提供大量中低端产品、捕捞提供少量高端产品,海洋牧场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定位是提供数量相对较大的中高端产品。为彰显产品优势和生态价值,应依照更明确的标准对海洋牧场产品进行生态认证。

耕海牧渔,“种粮”于海。依据2024年7月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截至2023年,我国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年产生生态效益近1781亿元。展望未来,以自主创新为根基奏响的一曲曲深海牧歌,必将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辉煌乐章。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责任编辑:杜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