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微物·师道传承丨解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黄锋的“双料”人生

华龙网

2024-09-09 11:46
听新闻

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交通大学携手华龙网特别策划推出“匠心微物·师道传承”名师系列报道。

策划以一件件看似平凡却寓意深远的小物件为“钥匙”,轻轻开启那些在教育田野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小物件上,因为它们不仅是教师日常工作的见证,更是他们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缩影。

学生徐文轩写给黄锋的信件。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讯(郭晓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虽不是千里马,但遇见伯乐之后,便也有了千里马的志向……”在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黄锋的书桌上,一直珍藏着学生徐文轩写给他的信件。

这封信承载了学生的感激,穿越纸背,直抵心田。信中提到的“伯乐”角色,黄锋当之无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十数年如一日,用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之火,照亮他们的前行之路。

与毕业生黄晨在西渝高铁合川东隧道
黄锋与学生在西渝高铁合川东隧道合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师者匠心

育英才于三尺讲台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黄锋常说,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自任教以来,他潜心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师者的大爱微光,做好启智润心的大先生。

“教师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黄锋在这一核心目标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黄锋认为,教与学是一个需要充分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积极建构知识的主体。

在课堂上,他总是会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反馈。这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互动模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与学生张顺在会场
黄锋与学生在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体现在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他深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

“黄老师常常引导我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张顺说道。

黄锋主讲《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岩石力学》《边坡与支挡结构》等多门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依托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目前已形成了以青年学者为主力的研究团队,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

科研先锋

探未知于地下空间

黄锋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是黄锋一直奋斗的目标。白天的时间奉献给教学工作和学院的行政工作,晚上则是加班加点进行教学研究、论文撰写和申报项目等。

他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土木工程的教学与科研中,正是源自内心深处对这份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崇高敬意。在他看来,土木工程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道路的铺展,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载体,承载着社会发展的脉络与梦想。

8e8af9f9fd683cc4f30c864cefe352c
黄锋与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近年来,他率领科研团队秉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引入并在重庆地铁轨道建设中成功应用了“双模智能化盾构机”这一革命性技术,该技术兼具软土与硬岩作业能力,显著提升了山地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效率与经济效益。

他还主持了重庆轨道交通领域的又一里程碑项目——地铁轨道27号线过江隧道的科研课题。该项目不仅是长江上游地区首条轨道穿江隧道,也是重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首座穿江隧道,其技术难度与施工挑战均属前所未有,为重庆乃至全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贡献了宝贵的科研智慧与实践经验。

黄锋与团队在27号线过江隧道始发入口。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此外,他们还攻克了众多典型隧道工程技术难题,如云南华丽高速公路穿越活动断层的东马场隧道施工难题——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达1.5m以上、云南尼格隧道高地温施工难题——目前世界公路隧道最高地温88.8°C。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与精准施策,他们为这些工程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高温隧道试验平台建设-与导师蒋树屏大师
黄锋在高温隧道试验平台建设项目与导师蒋树屏大师等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未来,我将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带领团队取得更多的标志性成果,提高学院在业界的专业认可度与影响力。”黄锋说,更重要的是希望尽快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专业,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其中,共同探索地下空间的无限可能,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地下空间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何杜娟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