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为“荣誉墙”再添两朵“小红花”。

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8-03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冯一鸣 实习生 冯灵玲)近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为“荣誉墙”再添两朵“小红花”。鲁能巴蜀学生刘陶锐和冯俊宁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简称NOC大赛)中以“WER工程创新”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学生徐可铭更是凭借“智能餐饮机器人”斩获高中组一等奖。

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徐可铭比赛现场。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初中组比赛(左上冯俊宁 右下刘陶锐)。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云上”发布任务,选手调试机器,对地图上的模型、位置进行结构的搭建以及编程,机器人跑图、计算得分点……2021—2022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在“云端”开展得如火如荼。

“当我把机器人放进跑道上,轰鸣的不仅仅是机器人的齿轮,还有我的心!”学生徐可铭回忆起决赛现场,内心依旧激动不已。俗话说,跑道一分钟,“上路”十年功。徐可铭斩获国奖的笑脸背后却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埋头钻研。

“荣誉墙”上添光彩:少年学有所长,陪伴与坚持使梦想发光

“从高一入校以来,徐可铭就一直跟着我学习。”提起这个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彭俊超欣慰不已。

“下旬的比赛,徐可铭却提前近一个月筹备。集中训练期间,他每天都来,按时定点训练,从未间断。甚至指导教师不在的时候,他也能自觉坚持训练项目。”在彭俊超看来,徐可铭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提及竞赛期间徐可铭的“小变化”,彭俊超更是滔滔不绝,在竞赛初期,徐可铭不善于提问,经常闷头自己研究,而到后面决赛的时候,他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每一次有问题都会积极的跑过来找我,和我一起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我认为他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母亲眼里的徐可铭是一个“机器迷”,非常痴迷机器人。“每周的培训,我们都是风雨无阻的送孩子去本校上兴趣培训课。”徐可铭的母亲罗静女士表示,家里一直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在他们眼里,成长不应该被塞满“功利的因素”,中学生也不应该只有分数这一个目标。“他喜欢机器人,我们就让他去做,家里全力支持他。”罗静说。

线上竞赛(徐可铭)。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参加培训课程。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科技创新见“真章”: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学生硬核实力

徐可铭能在保持学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除了父母的理解与教师的指导,学校的支持赋予了徐可铭发展“动能”。

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一直以来,巴蜀中学坚持科技育人的新课标方针,让学生在初中、高中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有利于学生未来进入大学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创新这一理念更是渗透到校园中。

学校设立竞赛部,直接管辖各类学科、创新类等竞赛,其中机器人和科创属于创新竞赛。同时,学校还设立信息课题组,支持创新竞赛和课题的工作。

除此之外,学校还拥有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孵化园;学校开展相关的选修课,包括机器人,航母还有3D打印创新技术等,为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提供养分;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作为巴蜀中学的一大特色,依托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与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队的交流活动。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在重庆巴蜀中学校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无数个“徐可铭”在科创之路上披荆斩棘,优秀与特长成为了巴蜀少年们的代名词,发扬学校“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让“学有所长”成为学校为少年们贴上的最骄傲、最硬核的“标签”。

分享
新浪微博

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2022-08-03 20:31:3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冯一鸣 实习生 冯灵玲)近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为“荣誉墙”再添两朵“小红花”。鲁能巴蜀学生刘陶锐和冯俊宁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简称NOC大赛)中以“WER工程创新”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学生徐可铭更是凭借“智能餐饮机器人”斩获高中组一等奖。

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徐可铭比赛现场。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巴蜀中学喜提“国字号”科技大奖  为“荣誉墙”再添新光彩
初中组比赛(左上冯俊宁 右下刘陶锐)。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云上”发布任务,选手调试机器,对地图上的模型、位置进行结构的搭建以及编程,机器人跑图、计算得分点……2021—2022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在“云端”开展得如火如荼。

“当我把机器人放进跑道上,轰鸣的不仅仅是机器人的齿轮,还有我的心!”学生徐可铭回忆起决赛现场,内心依旧激动不已。俗话说,跑道一分钟,“上路”十年功。徐可铭斩获国奖的笑脸背后却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埋头钻研。

“荣誉墙”上添光彩:少年学有所长,陪伴与坚持使梦想发光

“从高一入校以来,徐可铭就一直跟着我学习。”提起这个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彭俊超欣慰不已。

“下旬的比赛,徐可铭却提前近一个月筹备。集中训练期间,他每天都来,按时定点训练,从未间断。甚至指导教师不在的时候,他也能自觉坚持训练项目。”在彭俊超看来,徐可铭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提及竞赛期间徐可铭的“小变化”,彭俊超更是滔滔不绝,在竞赛初期,徐可铭不善于提问,经常闷头自己研究,而到后面决赛的时候,他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每一次有问题都会积极的跑过来找我,和我一起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我认为他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母亲眼里的徐可铭是一个“机器迷”,非常痴迷机器人。“每周的培训,我们都是风雨无阻的送孩子去本校上兴趣培训课。”徐可铭的母亲罗静女士表示,家里一直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在他们眼里,成长不应该被塞满“功利的因素”,中学生也不应该只有分数这一个目标。“他喜欢机器人,我们就让他去做,家里全力支持他。”罗静说。

线上竞赛(徐可铭)。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参加培训课程。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科技创新见“真章”: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学生硬核实力

徐可铭能在保持学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除了父母的理解与教师的指导,学校的支持赋予了徐可铭发展“动能”。

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一直以来,巴蜀中学坚持科技育人的新课标方针,让学生在初中、高中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有利于学生未来进入大学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创新这一理念更是渗透到校园中。

学校设立竞赛部,直接管辖各类学科、创新类等竞赛,其中机器人和科创属于创新竞赛。同时,学校还设立信息课题组,支持创新竞赛和课题的工作。

除此之外,学校还拥有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孵化园;学校开展相关的选修课,包括机器人,航母还有3D打印创新技术等,为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提供养分;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作为巴蜀中学的一大特色,依托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与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队的交流活动。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在重庆巴蜀中学校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无数个“徐可铭”在科创之路上披荆斩棘,优秀与特长成为了巴蜀少年们的代名词,发扬学校“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让“学有所长”成为学校为少年们贴上的最骄傲、最硬核的“标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肖启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