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个贫油国家,汽油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动力燃料问题立即凸显出来。国民政府在采取外国进口、发掘新油矿、制造汽油替代品等措施保障汽油供给的同时,也转换解决路径制造新型汽车以适应中国现有的普通油料。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在德制柴油汽车的基础上,着手研制桐油车、桐油引擎及其零部件。1940年2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研制桐油引擎成功,同年11月起开始批量生产桐油车。桐油车、桐油引擎及其零部件供给国民政府军政部交通司各战区交通处、财政部、盐务总局、资委会、运务处、重庆市公共汽车管理处等军事交通机关使用。不可否认,在原料匮乏、借贷经营等因素影响下,桐油车在战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远无法与使用酒精的汽车相比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桐油车研制及使用,一改之前一直强调的“燃料—汽车”思路为“汽车—燃料”路径,既在前方国防抗战及后方交通运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能源与战争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颇值得深究。现代战争是发动机的战争,因此也就是汽油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汽油供给极度匮乏,动力燃料问题极为突出,严重影响前方国防抗战及后方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关于战时中国动力燃料问题,以往学界已有较多论述,其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借助国外援助解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易货借款、滇缅公路等方面;(2)借助石油国产化路径解决,主要涉及资源委员会研究、甘肃玉门石油开采及战时汽油问题研究;(3)借助生产动力酒精、裂炼桐油、煤油等石油替代品来解决,主要侧重于以后方酒精业为主的战时替代性燃料研究方面。然而,为国内外学界所忽视的是战时中国曾努力研制新动力汽车,试图改变燃料适用汽车的传统思路,创制汽车适用燃料的新研发路径,其中,桐油车就是其代表车型之一,该车使用的动力燃料既非传统燃料石油,亦非新近兴起的酒精等替代品燃料,而是直接使用普通植物油料———桐油。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试制汽车,不过,遗憾的是各地制造汽车活动均以制造几个样车而告终,而真正开启中国汽车制造业新时代的是1936年成立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由该公司研制的桐油车,从1940年起开始批量生产,尽管产量有限,但是它既在战时公路交通运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学界对于国民政府以研制新型汽车以解决抗战动力燃料问题,尚未有专门研究①。有鉴于此,本文利用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及相关期刊文献资料,以桐油车研制为中心,再考察中国战时动力燃料问题,希冀有助推动汽车工业兴起、液体燃料问题、桐油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结论:“燃料—汽车”路径的价值所在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动力燃料问题立即凸显出来,国民政府在采取“国外进口”、“发掘新油矿”、“制造汽油替代品”等措施保障汽油供给的同时,也转换解决路径制造新型汽车适应中国现有的普通植物油料。
相对于前三者而言,“桐油车研制”一途的贡献极为有限。不可否认,战事促使桐油车研制工作快速向前推进,但是,战事带来的原材料短缺和融资困难又制约了其规模化生产的努力。在战事紧张之时,“燃料为战争胜败之因素,提炼植物油代替汽油,系刻不容缓之工作,在一滴汽油一滴血之现阶段,确为最后胜利之枢纽”,故而,价格较高的植物汽油有一定的市场,“植物汽油之价格,或竟较矿物汽油为高,然为救济目前之汽油恐慌及节省外汇起见,乃非此不可,须知少购进一滴汽油,即少流出一分外汇,保存国家一分原气。”抗战胜利后,除了“国外进口”一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外,“发掘新油矿”、“制造汽油替代品”与“桐油车研制”等三种途径均暂时淡出了历史舞台。以动力酒精、裂炼桐油为主的汽油替代品生产急剧萎缩,其中最大原因在于这些替代品价格远高于国外进口汽油的价格,故而其市场前景颇为堪忧。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开采工作也因政局动荡而陷入停产僵局。酒精车、植物油料车、木炭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也随着战争结束而日益式微,甚至081告于终结。
可以肯定,这并非因为战后酒精、桐油的产量远低于战时或战前,那么其原因何在呢?其最合理的解释莫过于这些产品既没有国家意志的干预,也没有市场的迫切需求,这种可再生、新型能源的命运也就戛然而止了。从战时桐油车研制及生产历程来看,在公路交通运输地位隆盛、动力燃料问题凸显的情况下,桐油车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国家积极干预下应运而生,它一开始走的道路就是政府扶持发展的道路,也可以称为“战略性工业化”①发展道路。这虽然又回到后发外缘型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话题的讨论上,不过,战时桐油车的研制确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从长时段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尽管抗战时期以新能源汽车解决抗战动力燃料匮乏问题这一路径未能走通,但是,研制新能源车的这一思路提出可贵,桐油车研制可敬,退出历史舞台可惜。分析、梳理其未能批量生产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反思抗战中的深层次困境(如人才、技术、基础工业等方面的制约)。另外,颇值得注意的是战时就在国民政府资助研制桐油车的同时,国家层面上还在一直努力试图从桐油中提炼轻油。对此,国民政府经济部给出的解释是既为了解决战时动力油料的缺乏,同时也为了救济桐油业。但是,桐油车燃用的桐油是不需精炼的,和其他植物油料一样是借助普通手段压榨出来的。是故,不难发现国民政府在如何利用产量丰厚的桐油是有双重考虑的,不过,桐油炼制轻油和桐油车研制同时并行,亦可透露出政府层面上对桐油车发展前景的不乐观心态。总之,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战后,从中国桐油产量如此庞大、中国市场上汽车需求如此畅旺等情况来看,以桐油、酒精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理应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国民政府均未尽力去扶持这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其昙花一现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