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近代四川沱江流域糖业经营方式①|区域概况及问题意识
近代以来,四川沱江流域的甘蔗种植呈扩大趋势,既加快了区域经济商品化及工业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引起了糖业经营方式的区域性变动。

略论近代四川沱江流域糖业经营方式①|区域概况及问题意识

2022-10-2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摘要:近代以来,四川沱江流域的甘蔗种植呈扩大趋势,既加快了区域经济商品化及工业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引起了糖业经营方式的区域性变动。蔗农家庭经营存在着三种形态:单一农业经营、自种自榨自经营、合作社经营。这三种经营形态分别代表了该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变化、农业与手工业的重新组合及生产的合作化等几个发展方向。生产方式多元化成为糖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一方面传统家庭副业性质的制糖方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手工工场性质制糖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土糖房、机制糖厂及小型改良糖厂等多种生产力形式并存;前者是以手工制糖技术的专业化及蔗农的贫困化为基础的,后者是以机器制糖业对手工制糖业的依赖为前提的。

区域概况及问题意识

自清中叶以后,甘蔗成为四川盆地重要的商品作物之一。据《简州志》记载,在乾隆年间,简阳一带“沿江之民植蔗作糖,州人多以此致富,其品甚多,糖霜谱不能尽纪(记)”。又据《内江县志要》记载,在嘉庆、道光年间,内江县所属沱江沿岸居民,“尤以艺蔗为务”,“入冬辘轳煎煮,昼夜轮更”,种蔗利润极为丰厚,“其壅资工值十倍于平农”。四川省内的主要产糖区域均分布在沿江、沿河地带,比如长江、沱江、嘉陵江、岷江、渠江等江河两岸。其中,沱江流域以其植蔗面积、糖品产量、制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川省最富盛名的产糖区域。在近代,该区域甘蔗种植面积达全川蔗田总面积的70%,沱江河两岸30里尽为蔗田,从事甘蔗种植的蔗农在总农民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如内江,农民人数约50万,蔗农约30万,占农民总数之60%73。并且农家保有较高的植蔗率,他们几乎把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可耕地用来植蔗,“每户农家的平均植蔗面积达到47.87%,其中简阳、内江更是高达60.20%、57.50%”第四章1-2,这既是一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家庭种植结构安排,也是该地区农业高度商品化的重要体现。甘蔗的扩大种植,致使沱江河两岸从事糖品生产的糖房、漏棚林立,在清末民初,仅内江一地,糖房数在1200家以上,漏棚数在1000家以上。大批量的糖品生产,不仅带动了该流域市镇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糖业为中心的区域社会经济生活。

该流域糖业经济在糖业史上的突出地位引起了学界较多关注。到目前为止,有关该流域糖业经济的论著已达30多篇,所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了手工制糖技术改良、机器制糖工业的发展、糖业经济形成及发展、糖业与区域社会关系、糖业事件等方面。不过,微观方面的研究依然不足,蔗农家庭经营模式及制糖方式的论述仍付阙如,因此,本文通过对蔗农家庭经营形态,糖房、漏棚等手工制糖形式以及机制糖厂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透视近代沱江流域蔗糖经济发展演变的取向及其内在发展脉络,从而推动糖业史及手工行业经济史研究向纵深方面发展。

作者: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