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通史》: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历史的学术专著
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一民教授主编的《中国城市通史》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也是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通史》: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历史的学术专著

2022-10-2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1

《中国城市通史》出版了,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

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一民教授主编的《中国城市通史》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也是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通史》是集何一民教授30余年的心血编写而成,是在何一民教授所著《中国城市史纲》《中国城市史》《近代中国城市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等著作基础上编写而成,也是集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而成。

何一民教授等人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秉承中国修史传统精神,力求按照“搜采欲博,考评欲精,职任欲分,义例欲一,秉笔欲直,持论欲平”等原则来编纂《中国城市通史》。他们在充分吸取学术界目前有关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资料和相关论著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发展规律和重大理论进行了探讨、提炼和升华,进而形成了《中国城市通史》最终成果。

《中国城市通史》以中国城市历史基本脉络及总体特征为中心,按朝代顺序将中国城市发展历史分为七个时期,每一时期编纂一卷,分别为绪论卷、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卷、元明卷、清代卷、民国卷,凡八卷七册,计450余万字。

《中国城市通史》以中国城市历史基本脉络及总体特征为中心,系统梳理了从史前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数千年间中国城市从孕育到生长的发展变迁过程,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对历史上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加以考察;内容上以城市文明的演变作为研究的主线,以历史的演变为经,以城市的结构为纬,全面展现历史时期我国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变迁,涵盖每个时期城市的空间形态、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管理制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城市通史》在呈现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基本史实的同时,还注重对城市史相关理论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作者认为城市起源并非三次大分工的产物,而是早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更早于商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并强调学界之前关于三次大分工忽略了城乡分工与脑体分工在推动人类由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中的作用。

关于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问题,作者提出:城市的空间分布是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城市选址、城市规模与发展速度的基础因素,中国城市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特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近代以来东西部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国家权力是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重要因素,国家权力的强弱与城市空间的延伸密切相关,如近代以来内蒙古、新疆城市的发展便是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的产物。

关于城市与王权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王权息息相关,城市是王权的权力节点,不但是城市起源的原始动力,也对城市规划、城市等级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问题,成果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职能等级密切相关,城市的等级越高,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因而获得更快的发展,其规模就越大,职能也越多。

该书力图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梳理,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立体呈现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貌,对推动历史学研究范式转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还能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战略思路的文化内涵。

该书在理论视角、学科构建、学术思想方面有较大突破,在城市史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中国城市发展史审视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理路与特质。中国城市通史以文明发展为主线,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考察中国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作为一部通史性城市史专著,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的缘起及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为漫长而复杂的城市历史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以城市为载体勾勒出了中国文明的演变历程,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城市所承载的独特的中国文明以及中国城市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2.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发展史进行多维研究。中国城市通史突破学界过去只关注内地城市的研究范式,将历史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纳入中国城市发展史之中,在魏晋南北朝卷、辽宋夏金卷、元明卷、清代卷设置了少数民族专题,其中,对与宋朝并立的辽、金、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所辖城市进行系统考察,共计30余万字;清代卷则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地区的城市进行专题研究。这突破以往以汉族、中原政权为中心的历史书写模式,打破了以往中国城市史中狭隘的地域界限,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国文明发展全貌的认识。

3.立足“纵通、横通、会通”,推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针对以往中国城市史研究缺乏整体性、宏观性,且对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的不足,本成果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精神,从“纵通、横通、会通”三个维度,对中国城市发展史展开研究。

“纵通”对历史全过程的贯通,上溯城市的起源,下迄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系统梳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展现城市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探求其发展内在逻辑与规律。

“横通”注重共时态城市内部各要素的互通、区域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会通”以宽广的视野,对城市要素和相关学科加以综合,实现各学科和研究对象的融会贯通。

通过“三通”,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纵横补充,使中国城市发展史立体成像。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教授认为:“《中国城市通史》一书,视野宏阔,体大思精,既从总体史角度对中国城市发展变迁的全过程加以探讨,又对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经济、城市人口、城市管理、城市社会生活等多层面进行细致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特点,再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轨迹,突显了中国城市史在世界城市史中的独特地位。此书在手,读者可对中国城市历史有较为全面、系统、立体的认识。《中国城市通史》的出版,必将有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张利民研究员也对《中国城市通史》高度评价:“《中国城市通史》一书是以四川大学何一民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倾几十年之力所形成的专著,是当前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集大成之巨著,为高等院校开设中国城市发展课程奉献了一部全面系统的教科书,也将成为今后研究中国城市史具有权威性的指南。《中国城市通史》系统阐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分析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兴衰流变,揭示了中国城市的本质和特点,阐释了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对中国城市发展进行总体史研究较为系统的巨著。全书视野宏大,整体史观鲜明,富有时代气息。全球史的视野更加凸显了城市发展的中国特色;文明史和中华民族命运体的高度,展现出各个时期中国城市的绚丽多彩,勾勒出中原城市与边疆城市“一体多元”的历史进程。该书从历史角度对城市兴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86年,我与何一民教授等在隗瀛涛先生带领下,参与到开拓中国城市史的行列中,著成《近代重庆城市史》,与上海、天津、武汉一起,跨入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第一方阵。《中国城市通史》的出版是近40年来集中国城市史研究学术成果之大成的新著、巨著,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创新的品格。也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川渝历史学界的新成果、大成果,可喜可贺。重庆史研究会同仁谨表热烈祝贺!

作者: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