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最近,领导力专家杰克·曾格(JackZenger)写了篇文章,专门分析领导者的自知之明问题。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曾经向其顾问委员会成员(绝大多数是著名企业的董事长或CEO)咨询一个问题:MBA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是:自知之明,对自己能力、缺点,以及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认识。
学术研究表明:一、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相符,他们会感到更幸福,而且人缘也更好;二、一个公司的财务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自知之明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作者带领团队对数百家公司的6.9万名管理者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让他们从16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分,然后,让75万名与他们相关的人员,比如他们的上司和下属,他们的朋友,也对他们进行评分,以两项评分的接近度来衡量是否有自知之明。
从理论上说,高估或低估自己,都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但研究发现,最有效的领导者不是那些自知之明程度最高的人,而是那些低估自己的人,他们会被认为是更好的领导,会有更多热心而敬业的员工,而且所领导的公司业绩也更好。
而高估自己的领导者,则处在最差的领导者行列中。而且,一个领导者对自己高估得越厉害,他带有某种致命缺点的可能性就越大,拥有强项的可能性就越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为什么低估自己的领导者会有更好的业绩和人缘呢?作者认为,这可能是他们谦逊待人、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综合结果。
读到这里,我在想,谦逊的领导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想想看,当你不是领导的时候,这些不足和缺点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影响的只是你自己和身边的少数几个人而已;而当你成为领导后,这些不足和缺点,影响就更大了。因此,低估自己的领导者会想办法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是啊,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所比喻的,当一个人名气大了职位高了,就像猴子爬到了树上,原来在树下时不为人所见的猴子屁股,现在明晃晃地暴露在大家面前了。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自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那么,低估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好吗?作者说,虽然他们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海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认为“有时候有可能”。比如说,低估自己的人,有时可能不那么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冒更大的风险,有时会花更多的精力向别人证明自己。
我本人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在我的印象中,领导者高估自己的情况更为普遍。在他们眼里,从来没有自己的不是,只有下属的不是,总是喜欢把责任推给下属,而把功劳留给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这本不是什么怪事,但一个人当了领导之后,总是想掩盖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甚至连自己过去的经历,只要是有损于他认为的自己的光辉形象的,都要尽可能地掩盖,甚至想方设法地抹去,遇到知道他过去底细的人,也是要给点厉害瞧瞧的,就像《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因为原来葫芦庙里的小和尚做了他知府衙门里的门子,尽管给他出过主意买过力气,但是因为知道他过去的落魄,就找个借口把他开销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作者简介:胡伟清(公众号:明亮课堂),笔名:古元、柯博、南湘子。喜马拉雅“胡说清谈”主播,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专栏作家。毕业于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