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公交车坠江评论(四)|用爱和理性散去阴霾
三峡都市报记者郭澍拍摄 华龙网发
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已被打捞出水,而生命逝去的悲剧已是事实,对遇难者生命本身的悲悯已然萦绕在每个人心头,让我们心情无比沉重。
最新进展新闻中,有两个细节,尤其感动着我们——
一是“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打捞出水”,这是子夜时分,打捞船上的工作人员全体脱帽肃立,神情哀痛,鞠躬默哀,加上现场船只持续一分钟鸣笛致哀,此情此景,悲从中来。
二是“救援队副队长的父亲也在22路公交车上”,永失至爱的锥心之痛,让我们感同身受。周小波,这位43岁勇敢坚毅的救援队副队长,在得知父亲遇难后,悄悄落泪,强忍悲痛,仍坚持救援。
马尔克斯曾说过,父母在世时就像一层垫子,把他和死亡隔开,而父母去世以后他只能直接面对死亡。周小波,被抽走垫子的汉子,用行动告慰父亲,让孝道升华为大爱,正如一副挽联所说的:音容难追寻,惟留遗训励儿志;教诲当铭记,化作嘉行慰父魂。
在这次坠江悲剧中,有过谣言,有过质疑,但幸好,我们也看到了理性与温情。
事故一出,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指挥机构高效运转,整个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倾尽全力、争分夺秒,呈现着温暖深沉的人性光辉,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
时间也给予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冷静。公交车被打捞出来的消息发布后,绝大多数网友对逝者给予了祈祷,对救援工作人员给予了关心,善的力量充盈着网络,也充盈着我们心间。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譬如,调查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对事件中相关的人身与财产损失的责任认定;对逝者家属包括受误解的轿车女司机的心理重建援助;对强化信息传播责任、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机制健全……甚至,我们或许由此而可以更加重视相关安全防范技能,更多普及自救常识。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我们不断提升着危机处理能力和舆情应对引导能力,不断改善着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灾难救助方式,逐渐规范完善法律机制……
我们更多努力地去做将安全阀门前置的事情,更多努力地学会从“亡羊补牢”走向“防患于未然”,更多努力地去改革创新我们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最终使社会收获更多的和谐因子。
抚定悲痛思绪,回望滚滚长江,也许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是生者的勇气将人类无数次劫难,砌入文明演进的长河。让我们牢记“以人为本、敬畏生命”,让我们将悲痛化为力量,用大爱为我们疗伤。
祭奠、祈祷、追忆……
愿生者坚强!愿逝者安息!
文/杨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