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有个词非常流行,叫“压力山大”。
工作节奏快,家庭负担重,社会交往多,等等,能不“压力山大”吗?
由于压力大到难以化解,于是,专家们把很多疾病也与压力大联系在了一起,小至消化不良、牙痛、皮肤瘙痒等,大到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易衰老、癌症,等等。
于是,如何减轻压力,如何化解压力,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面对压力,从理论上说,我们大体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就是搬掉压力源,比如说做减法,放慢工作节奏,不要追求太多。
第二种办法,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改变对压力的态度。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在《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里提出来的。
凯利认为,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要回避,而是要和压力做朋友。其实也就是我们很多领导者常常在会上说的,要“变压力为动力”。
研究发现,压力能够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压力能够提供力量,帮助我们面对挑战,能够鼓励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成长,并最终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
她认为,压力是好是坏,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压力。如果我们相信压力是个坏东西,它就真是个坏东西,会让我们表现更差,情绪更坏,逃避问题,并不断地积累压力,最终把自己压垮。反之,如果我们把压力看成自己的帮手,就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更好地应对挑战,让自己获得成长和幸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初中时学过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当时,同学们就常常开玩笑,比如我打你一拳,然后说,彼此彼此,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嘛。
当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不也正应了这个玩笑吗?当你把压力当敌人,它也就把你当敌人,你给它一拳,它也就给你一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嘛;当你把压力当朋友,它也就把你当朋友,你给它一个拥抱,它还你一个拥抱,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嘛。
其实何止压力呢?与人交往如此,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还你一个微笑,你给别人一个仇恨,别人还你一个仇恨;与事打交道如此,你认为这事麻烦,它就真的麻烦,你认为这事好办,它就真的会好办许多;与问题打交道也如此,你认为这问题没办法解决,那就真的解决不了,你认为这问题没问题,那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这就是我常常所说的“积极思维”。面对相同的东西,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的思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许你会说,难道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思维,就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当然不可能。这就涉及到我常常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事前-事后的思维方式。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当然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解决,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所有事都对我们有好处,但我们至少在事前,要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所有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所有人是能够成为朋友的,所有事都是对我们有好处的。这就像投资,从事后来看,很多投资其实是失败的,但如果事前就认为投资是失败的,那你还会去投资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继续介绍凯利书中的观点。那我们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呢?当人们面对压力时,身体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挑战反应,它能让我们更有力量,注意力更集中;另一种是恐惧反应,它会让我们更加关注错误和风险,从而表现更差。
我个人觉得,积极面对压力的最大好处,是你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而会积极地想办法,这会调动我们身体的潜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如何有效地减压,凯利提出的方法是,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善意,而不是转移注意力,回避问题,逃避压力。心理学家发现,帮助别人能有效地降低无力感,让我们更有自信,从而更好地克服挫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作者简介:胡伟清(公众号:明亮课堂),笔名:古元、柯博、南湘子。喜马拉雅“胡说清谈”主播,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专栏作家。毕业于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