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89岁的博物馆 筹划“博物馆奇妙夜”
导航

这座89岁的博物馆 筹划“博物馆奇妙夜”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19-07-02

我是一只失去生命的大熊猫,幸运地被标本师赋予了永恒的灵魂,毛发和神情看上去和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世界因多姿多彩的物种而精彩,每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写在我的家——重庆自然博物馆一面白墙上,每个路过的人都会看一眼,然后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很幸运,我身在重庆一座资历最老的博物馆中,它今年89岁,只比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小了25岁。虽已是耄耋之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却充满了蓬勃生机和青春活力,今年下半年,还将尝试夜晚参观这样的时尚开放方式。不久前,一场“熊猫时代”展览引起轰动,我似乎又成为了焦点。其实,成为焦点的,是这座历久弥新的可敬的博物馆。

战时创下众多“第一”

重庆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博物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抗战时期,陈列展览就超前地使用了声、光、电技术,深受民众欢迎。在陈列大楼旧址内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科学家为期盼抗战胜利,精心制作的“中国地形浮雕”,也是我国第一件地形浮雕,大楼前则矗立着为庆祝抗战胜利而立的“地磁测点碑”。

作为最早一批展品,我和“大明星”许氏禄丰龙一起被送到了西部科学院。许氏禄丰龙可不简单,它是我国所发掘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具中国人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1941年,由大名鼎鼎的杨钟健院士研究命名并指导装架,首次展出就是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开了中国恐龙化石公开展示的先河,成为轰动国内外的新闻。

当时还有一个“中华白熊自然环境展”,白熊也就是大熊猫,首次将我们动物陈列作自然环境布置,创下了国内博物馆标本布置的新纪录,来看我的人络绎不绝。对了,西部科学院恰恰是中国最早研究大熊猫的科研机构,我国第一副大熊猫标本就在这里诞生。还有第一批成系列的土壤标本,第一批钒钛磁铁矿样品,创下了众多“第一”。

发掘出马门溪龙震惊世界

1953年,作为如今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重庆众多文博机构共同前身的西南博物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地区组建的最大规模博物馆。为建好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委从枇杷山迁离,将建成不久的市委办公大楼让与博物院。从此,一批从事自然标本采集和研究的专家陆续迁往枇杷山本部,位于北碚的老馆仍保留作陈列馆。

和我一起的动、植物标本都是解放前留下的,不过很快,馆里又有了重量级的展品。

有一天,馆里的古生物专家们都忙碌起来,去了合川太和镇鼓楼山腰。史上重大发现——合川马门溪龙!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化石,保留有全部颈椎、背椎、荐椎和36节尾椎等,全长22米。1957年,四川省文管会、重庆市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前身)对这架化石进行发掘,耗时整整一个半月。

挖出来的化石重40吨,租用两条大木船运输,经过涪江进入嘉陵江,在牛角沱码头上岸,再由汽车转运至枇杷山博物馆暂存。那时我看到,无数专家学者,还有普通市民纷至沓来,在化石前惊叹不已。后来,这架举世瞩目的化石被赠予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作教学标本。我目送它离开,为它做出的贡献感到欣慰。如今这具大家伙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但每每提到它,我们重庆自然博物馆功不可没。

2009年,合川马门溪龙的发现入选著名科普杂志《环球科学》评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取得的60项杰出成就。

留下50位著名科学家的足迹

在馆内常常能看到老一辈专家学者匆忙的身影,其中有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生物学家、鱼类学专家伍献文,地质学家、大庆油田发现者黄汲清。有了他们,带领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力量,活跃在博物界,担任过四川省珍稀动物,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巫山古人类巨猿动物群等重大项目的调查和发掘,还对建立我国第一所恐龙专业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作出了贡献。

曾在自然博物馆工作过的科学家中有不少都成为新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领军人物,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近50位国内著名科学家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工作和参与了中国西部博物馆的筹建并工作过,其中已明确有14位成为新中国的院士。

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拥有与恐龙科研相衔接,涵盖发掘、修复、装架、展示策划等各环节,配套齐备、完整的科研队伍。

每件展品有了“电子身份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博物馆加大了自采标本的力度,打听到哪里有动物死去,立即前往采集处理、制作标本。于是我的同伴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牛羚、小熊猫、金丝猴……为了防止长虫、生霉,标本都会定期消毒、熏蒸。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最早走出国门举办展览的博物馆之一。同伴们一批批去境外巡展,日本东京、法国图卢兹、美国西雅图、美国拉斯维加斯……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外国媒体一再赞誉,参观人数300多万次,使得当时四川“恐龙之乡”的美誉蜚声海外。

新的库房设有消毒室、现代化标本柜,还为我们每件标本都建起了独一无二的电子档案。2017年全国对移动文物进行普查,馆员们在电脑上录入每一件展品,将我们详细的档案联网进入全国系统,能够随时查询到。

来自东非大草原的新伙伴

然而,此前已有藏品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日益提升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10年,博物馆与世界知名的肯尼斯·贝林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基金会正在实施提振博物馆计划,通过全球采购野生动物标本,支持建设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不过,慈善家肯尼斯·贝林先生也提出了严苛的捐赠条件:展厅温度是否适宜、通风是否符合要求、地理位置是否方便、展馆所在城市是否有发展潜力,都要全面考察。经过多次沟通,终于打动了贝林。他爽快地说:“你们的展览需要多少标本,我就捐多少!”

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一传到博物馆,我和其他标本都感到特别兴奋,我们将迎来有史以来最遥远的朋友!

贝林的观念也跟博物馆发展规划不谋而合。他说,很多人认为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都应装在玻璃匣子里,其实,它们本应该被还原到它们真实生活的场景中去。

贝林先生的捐赠为自然博物馆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斥资数千万元继续扩大展品征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陆续进入。

走进博物馆,看到的第一个展厅就是贝林厅。约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300多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栩栩如生,让人宛如置身大自然,有非洲狮、大象、猎豹、北极熊,讲述着它们在自然中的故事。

新馆创下“一秒进一人”参观纪录

说到我的新家,也是很让人自豪。1997年重庆直辖后,更名为重庆自然博物馆,但馆舍陈旧,建设新馆成为重要任务。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发源地北碚,开始新生的征程。

新家建在北碚缙云山脚下,一座“根抱石”造型的建筑拔地而起,占地216亩,建筑面积30842平方米,比之前的家大了几十倍。设计师说,新馆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自然现象“根包石”,重庆的市树黄葛树之根,蜿蜒交错扎根于巴渝土地的岩石之中,反映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自然之美。“根包石”所包含的文化性、伸展性和包容性与建筑一体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代表了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2015年11月9日,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

新馆围绕“地球·生物·人类”的主题,以自然标本及其保存环境的研究成果为素材,展示地球演变、生命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不仅是贝林厅,在恐龙厅、地球厅、进化厅、环境厅、重庆厅几大常设展厅,组成了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自然展陈体系。展出的8000余件展品,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旧石器、古人类等多种类别,尤其珍贵的是大量以各类恐龙为代表的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化石,令人倍觉震撼。此外,馆内还设有特展厅,以供举办临时性展览。像“世界恐龙艺术大展”“邮票上的恐龙”“达尔文星球VR科普展”,以及目前仍在举办的“熊猫时代”。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首周,创下了“平均每秒1人进馆,周末两天迎客7万人次”的纪录。新馆开馆3年多来,累计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

正在筹划“博物馆奇妙夜”

重庆自然博物馆正在筹划“博物馆奇妙夜”,准备每个月选择一天,首度在天黑后6点半到晚上9点打开博物馆大门。晚上来和我们见面是什么感觉?气氛肯定会不一样。期待那一天,你能来看看晚上的我们。

另外,可能会有更多孩子们能和我会面了。重庆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会推出一系列博物馆课程,让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中开展体验式、研究式学习。还会与缙云山、北温泉、蚕桑院串联,形成研学实践教育线路,最终还将扩大到市内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现象是“把博物馆带回家”,重庆自然博物馆也在不断挖掘特色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我和小伙伴们的形象,以后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元素,成为你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像扇子、文具、浴巾。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重庆荣誉市民贝林又来到博物馆,他表示,重庆的发展越来越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将义无反顾继续支持重庆自然博物馆建设至世界一流水平,提升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行业影响力,打造主题式、开放性、国际化的重庆自然博物园。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基于“探索与发现”教育理念的全球首座“贝林好奇学院”将落户重庆,长期开展主题式、成体系、国际化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服务于重庆市的自然教育,同时提供面向全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努力建成国际知名的博物馆教育中心。

小档案

重庆自然博物馆,前身为1930年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内迁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在北碚文星湾创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以“从事科学教育之推广及专门学科之研究”为宗旨,设地理、地质、工矿、生物、农林、医药卫生6个分馆,是完全由国人自己建立,并综合了最多学科的第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195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2年改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年并入西南博物院,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1955年西南博物院改组为重庆市博物馆。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至今。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艺术>APP资讯>
这座89岁的博物馆 筹划“博物馆奇妙夜”
2019-07-02 06:05: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晨报

我是一只失去生命的大熊猫,幸运地被标本师赋予了永恒的灵魂,毛发和神情看上去和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世界因多姿多彩的物种而精彩,每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写在我的家——重庆自然博物馆一面白墙上,每个路过的人都会看一眼,然后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很幸运,我身在重庆一座资历最老的博物馆中,它今年89岁,只比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小了25岁。虽已是耄耋之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却充满了蓬勃生机和青春活力,今年下半年,还将尝试夜晚参观这样的时尚开放方式。不久前,一场“熊猫时代”展览引起轰动,我似乎又成为了焦点。其实,成为焦点的,是这座历久弥新的可敬的博物馆。

战时创下众多“第一”

重庆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博物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抗战时期,陈列展览就超前地使用了声、光、电技术,深受民众欢迎。在陈列大楼旧址内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科学家为期盼抗战胜利,精心制作的“中国地形浮雕”,也是我国第一件地形浮雕,大楼前则矗立着为庆祝抗战胜利而立的“地磁测点碑”。

作为最早一批展品,我和“大明星”许氏禄丰龙一起被送到了西部科学院。许氏禄丰龙可不简单,它是我国所发掘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具中国人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1941年,由大名鼎鼎的杨钟健院士研究命名并指导装架,首次展出就是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开了中国恐龙化石公开展示的先河,成为轰动国内外的新闻。

当时还有一个“中华白熊自然环境展”,白熊也就是大熊猫,首次将我们动物陈列作自然环境布置,创下了国内博物馆标本布置的新纪录,来看我的人络绎不绝。对了,西部科学院恰恰是中国最早研究大熊猫的科研机构,我国第一副大熊猫标本就在这里诞生。还有第一批成系列的土壤标本,第一批钒钛磁铁矿样品,创下了众多“第一”。

发掘出马门溪龙震惊世界

1953年,作为如今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重庆众多文博机构共同前身的西南博物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地区组建的最大规模博物馆。为建好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委从枇杷山迁离,将建成不久的市委办公大楼让与博物院。从此,一批从事自然标本采集和研究的专家陆续迁往枇杷山本部,位于北碚的老馆仍保留作陈列馆。

和我一起的动、植物标本都是解放前留下的,不过很快,馆里又有了重量级的展品。

有一天,馆里的古生物专家们都忙碌起来,去了合川太和镇鼓楼山腰。史上重大发现——合川马门溪龙!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化石,保留有全部颈椎、背椎、荐椎和36节尾椎等,全长22米。1957年,四川省文管会、重庆市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前身)对这架化石进行发掘,耗时整整一个半月。

挖出来的化石重40吨,租用两条大木船运输,经过涪江进入嘉陵江,在牛角沱码头上岸,再由汽车转运至枇杷山博物馆暂存。那时我看到,无数专家学者,还有普通市民纷至沓来,在化石前惊叹不已。后来,这架举世瞩目的化石被赠予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作教学标本。我目送它离开,为它做出的贡献感到欣慰。如今这具大家伙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但每每提到它,我们重庆自然博物馆功不可没。

2009年,合川马门溪龙的发现入选著名科普杂志《环球科学》评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取得的60项杰出成就。

留下50位著名科学家的足迹

在馆内常常能看到老一辈专家学者匆忙的身影,其中有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生物学家、鱼类学专家伍献文,地质学家、大庆油田发现者黄汲清。有了他们,带领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力量,活跃在博物界,担任过四川省珍稀动物,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巫山古人类巨猿动物群等重大项目的调查和发掘,还对建立我国第一所恐龙专业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作出了贡献。

曾在自然博物馆工作过的科学家中有不少都成为新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领军人物,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近50位国内著名科学家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工作和参与了中国西部博物馆的筹建并工作过,其中已明确有14位成为新中国的院士。

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拥有与恐龙科研相衔接,涵盖发掘、修复、装架、展示策划等各环节,配套齐备、完整的科研队伍。

每件展品有了“电子身份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博物馆加大了自采标本的力度,打听到哪里有动物死去,立即前往采集处理、制作标本。于是我的同伴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牛羚、小熊猫、金丝猴……为了防止长虫、生霉,标本都会定期消毒、熏蒸。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最早走出国门举办展览的博物馆之一。同伴们一批批去境外巡展,日本东京、法国图卢兹、美国西雅图、美国拉斯维加斯……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外国媒体一再赞誉,参观人数300多万次,使得当时四川“恐龙之乡”的美誉蜚声海外。

新的库房设有消毒室、现代化标本柜,还为我们每件标本都建起了独一无二的电子档案。2017年全国对移动文物进行普查,馆员们在电脑上录入每一件展品,将我们详细的档案联网进入全国系统,能够随时查询到。

来自东非大草原的新伙伴

然而,此前已有藏品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日益提升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10年,博物馆与世界知名的肯尼斯·贝林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基金会正在实施提振博物馆计划,通过全球采购野生动物标本,支持建设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不过,慈善家肯尼斯·贝林先生也提出了严苛的捐赠条件:展厅温度是否适宜、通风是否符合要求、地理位置是否方便、展馆所在城市是否有发展潜力,都要全面考察。经过多次沟通,终于打动了贝林。他爽快地说:“你们的展览需要多少标本,我就捐多少!”

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一传到博物馆,我和其他标本都感到特别兴奋,我们将迎来有史以来最遥远的朋友!

贝林的观念也跟博物馆发展规划不谋而合。他说,很多人认为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都应装在玻璃匣子里,其实,它们本应该被还原到它们真实生活的场景中去。

贝林先生的捐赠为自然博物馆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斥资数千万元继续扩大展品征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陆续进入。

走进博物馆,看到的第一个展厅就是贝林厅。约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300多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栩栩如生,让人宛如置身大自然,有非洲狮、大象、猎豹、北极熊,讲述着它们在自然中的故事。

新馆创下“一秒进一人”参观纪录

说到我的新家,也是很让人自豪。1997年重庆直辖后,更名为重庆自然博物馆,但馆舍陈旧,建设新馆成为重要任务。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发源地北碚,开始新生的征程。

新家建在北碚缙云山脚下,一座“根抱石”造型的建筑拔地而起,占地216亩,建筑面积30842平方米,比之前的家大了几十倍。设计师说,新馆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自然现象“根包石”,重庆的市树黄葛树之根,蜿蜒交错扎根于巴渝土地的岩石之中,反映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自然之美。“根包石”所包含的文化性、伸展性和包容性与建筑一体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代表了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2015年11月9日,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

新馆围绕“地球·生物·人类”的主题,以自然标本及其保存环境的研究成果为素材,展示地球演变、生命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不仅是贝林厅,在恐龙厅、地球厅、进化厅、环境厅、重庆厅几大常设展厅,组成了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自然展陈体系。展出的8000余件展品,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旧石器、古人类等多种类别,尤其珍贵的是大量以各类恐龙为代表的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化石,令人倍觉震撼。此外,馆内还设有特展厅,以供举办临时性展览。像“世界恐龙艺术大展”“邮票上的恐龙”“达尔文星球VR科普展”,以及目前仍在举办的“熊猫时代”。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首周,创下了“平均每秒1人进馆,周末两天迎客7万人次”的纪录。新馆开馆3年多来,累计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

正在筹划“博物馆奇妙夜”

重庆自然博物馆正在筹划“博物馆奇妙夜”,准备每个月选择一天,首度在天黑后6点半到晚上9点打开博物馆大门。晚上来和我们见面是什么感觉?气氛肯定会不一样。期待那一天,你能来看看晚上的我们。

另外,可能会有更多孩子们能和我会面了。重庆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会推出一系列博物馆课程,让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中开展体验式、研究式学习。还会与缙云山、北温泉、蚕桑院串联,形成研学实践教育线路,最终还将扩大到市内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现象是“把博物馆带回家”,重庆自然博物馆也在不断挖掘特色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我和小伙伴们的形象,以后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元素,成为你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像扇子、文具、浴巾。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重庆荣誉市民贝林又来到博物馆,他表示,重庆的发展越来越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将义无反顾继续支持重庆自然博物馆建设至世界一流水平,提升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行业影响力,打造主题式、开放性、国际化的重庆自然博物园。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基于“探索与发现”教育理念的全球首座“贝林好奇学院”将落户重庆,长期开展主题式、成体系、国际化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服务于重庆市的自然教育,同时提供面向全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努力建成国际知名的博物馆教育中心。

小档案

重庆自然博物馆,前身为1930年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内迁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在北碚文星湾创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以“从事科学教育之推广及专门学科之研究”为宗旨,设地理、地质、工矿、生物、农林、医药卫生6个分馆,是完全由国人自己建立,并综合了最多学科的第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195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2年改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年并入西南博物院,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1955年西南博物院改组为重庆市博物馆。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至今。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责任编辑: 陈发源
更多热点新闻
·科影共生 光映未来 | “科技影视数字 ...
·科影共生 光映未来 | 共话光影未来 ...
·光影交织的科技盛宴 首届中国·重庆科技 ...
·166舰点亮山城江畔 重庆建川海疆博物 ...
· SVG丨换个打开方式,邂逅插画中的山 ...
·文化中国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如何建?听 ...
·山城生灵有多美?市群艺馆这场科普插画作 ...
更多收藏拍卖
QQ:2330236491
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