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丨量力而行,理性对待“马拉松热”
10月20日,全国各地有近40多场马拉松鸣枪起跑,其中两场比赛有两名跑者先后猝然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
有网友表示,没想到“马拉松热”竟“热”到一天40多场比赛,也有网友劝未经过专业训练的跑友谨慎选择跑马拉松。
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超过800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2014年全国只有50场,而2018年有1581场。短短几年,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增长堪称爆炸级。随着马拉松赛事在各城市轰轰烈烈展开,“跑马”似乎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磨炼思想毅力,增强身体素质,挑战自我极限,都对追求健康身心的现代人有着极大吸引力。
但在马拉松热度蹿升的背后,也有不少隐藏风险。马拉松跑道上的一次次生命离去,不断敲响警钟,“马拉松热”虽已上演,但爱好者们有没有真正“热好身”,还需理性判断。
马拉松热潮的掀起,与全民健身、城市营销、商业驱动等密不可分,当然,也包括现代人对于健康生活的美好探索,可以说多种因素促成了国内的“马拉松热”。一场马拉松,相当于一座城市行走的宣传片,从组织发起,到报名参赛,从赛事规格,到沿途风景,无时无处不在展现城市形象。客观上,也会对所在地区带来有效的经济拉动,随着参赛选手的打卡、新闻媒体的报道,旅游开发、餐饮住宿、运动装备等相应产业都会集中迎来机遇。
与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相对的,是我们对于马拉动的认识仍有欠缺。全程马拉松因为距离较长往往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半程马拉松则显得比较“亲民”,吸引了不少跑友摩拳擦掌。实际上,半马虽然比全马在距离上少,但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仍然很高。对于一部分缺乏专业马拉动训练的跑友来说,如果不顾身体状况,勉强坚持,造成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跟风”的。想要安全完成一次马拉松,参赛选手在赛前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并掌握健康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了解。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挑战自我,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的负责。其实,学会在适当时候放弃,也是马拉松精神的一部分。
文/夏子惠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