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丨孩子沉迷游戏别忙着甩锅实名认证,家长也需反思
有媒体记者测试多个热门游戏发现,多数不主动提供实名认证、以未成年人的身份登陆之后,在游戏时长、付费充值等方面并没有加以严格限制,充满漏洞。这与国家新闻出版署11月发布的《关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的规定不符。
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十分严重。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触网人数持续增加。但相对而言,不少未成年人尚不具备成熟的人格和理智的思考能力,特别容易迷失在炫目的游戏世界里。有教育专家指出,“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很多家庭带来焦虑和困惑,还可能滋生一些社会问题”。
相关部门从制度层面多次下发文件,制定游戏开发运营标准,强化“实名认证”等,但显然执行起来并没有百分百落到实处,特别是实名认证环节。随着科技手段的丰富,准确识别屏幕前的未成年人并不是件容易事,比如通过购买等手段就能获得成年人注册账号,从而绕开实名认证的系统。必须承认,在绝对拦截的新技术出来前,这个环节暂时还会有漏洞出现。
虽然受访家长纷纷表示,对孩子沉迷游戏、盲目充值十分苦恼,但更多的还是把矛头指向游戏运营商的趋利和技术漏洞。求人不如求己,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才是根本。近年来,未成年人“偷”家长手机打赏、充值的新闻屡见于媒体:湖南长沙12岁女孩在手机唱歌游戏里“打赏”,花掉了妈妈3万多元;广州两个男孩寒假用妈妈手机在多款手机游戏中消费5万余元……平台在未成年用户监管上自然是有责任,但家长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为什么自家娃娃会如此随意使用手机,为什么他们知道支付密码,为什么他们对金钱如此没有概念动辄成千上万?
面对问题,家长必须先厘清教育思路,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家长不仅要教孩子分清虚拟和现实,还要让孩子明白充值、打赏背后的价值逻辑,以及金钱来之不易。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虽然家长们工作繁忙、压力大,但选择把手机扔给孩子来打发时间,绝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当今家长纵然在孩子教育上不惜财力买学区房、找好学校,但别忘了,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文/张卓洵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