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宅家大一女生眼中的重庆战“疫”
这里是重庆,一个距武汉很近的城市,我的家乡。从北京师范大学放寒假返家至今,我已宅家一月了,因为母亲在社区战“疫”一线,每日都能带回不少战“疫”的故事、细节、碎片……

青年说|宅家大一女生眼中的重庆战“疫”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2-23

这里是重庆,一个距武汉很近的城市,我的家乡。从北京师范大学放寒假返家至今,我已宅家一月了,因为母亲在社区战“疫”一线,每日都能带回不少战“疫”的故事、细节、碎片……

凭窗远眺,对面药店高挂着“没有口罩”的纸板,依稀可见的轨道三号线、公交车,几乎没有乘客,端坐下来,打开电脑、电视、手机,全是疫情内容,作为一名刚刚返家的大学生,我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对疫情的严重性略窥一二,我只能从屏幕里看见厚重的防护服和不断上涨的确诊人数。但生活中,一日三餐却照常进行,只是多了每日例行打卡的问卷要填。这场战役十分严峻,每个人都忧心忡忡。但仿佛又离我尚远,只要不出门,似乎“战火”就烧不到自己身上。

母亲每天忙碌于社区的监测排查工作

作为社区工作者,母亲在这场战“疫”中冲在了前面,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出门工作了,窗外有宣传疫情的移动大喇叭宣讲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我老爸打下手,准备晚餐迎接老妈回家,也要准备好她第二天带到单位的便当。随着母亲的工作时段越来越长,家里人也越来越担心。但相比于增长母亲的恐慌情绪,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免除她的后顾之忧。

母亲所在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进行位置初步摸排(大年初一)

我们开始摸索着踩母亲到家的点端出饭菜,用酒精给家里消毒、做大扫除,也消除母亲忙碌工作后的烦躁情绪。尽管我们偶尔听到她对于工作时长、工作量的些许吐槽,但又能从她下班后拨出的每一个电话里听到她对待疫情的认真态度。随着重庆日益严格地推进疫情网格化管理,母亲也越来越忙。但当我听到她骄傲地说自己的辖区零感染案例的时候,还是相当为她高兴,也在某种程度上觉得里面有自己的功劳。

给居民们及时送去生活物资、设立疫情排查点、建立管理体系,听着母亲对工作内容的转述,除了担忧和心疼,更多的是自豪。也许母亲仅仅是普普通通社区工作者之中的一个,但我坚信她也是疫情应对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她是洪崖洞屋檐上的一片瓦,层层堆叠起来,是我爱的重庆。

父亲给下班返家的母亲进行消毒工作

如何劝说返乡人员自我隔离,如何劝说个体经营者暂停营业,如何指导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都是我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我的母亲却都一一解决了。一个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问题,背后是基层工作者的无数条消息交换,无数次对策商榷。听见她在电话里“威逼利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一直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与此同时,还有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在奋斗着,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在用他们的方式彼此守望着。

班级群里的班干部每天督促大家打卡报平安,能说会道的小伙伴写起了微信推送为武汉加油,喜欢画画的朋友创作了漫画致敬医护人员。人被隔离,爱没有隔离。我们在紧张的情形里以独特的方式献上自己的力量,而每一份小小的力量都有它动人的光芒。在那些一线工作人员的身后,永远有着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成为了他们的“守护神”。

朋友临摹的致敬医护人员的漫画

在危难关头,我们认识了更多义无反顾走上“战场”的英雄,但却很容易忽视每一份平凡的努力与感动。不加价的蔬菜小贩、不停工给医院送餐的店主,把自己存钱罐送到公安局的小孩。平凡从来不是伟大的反义词,平凡和伟大在这场疫情中相互交织、相互成就着。也许在疫情过去之后,小贩还是在同样的摊位卖着他不加价的菜,店主也还是像往常一样经营店铺,小孩会往新的存钱罐里投更多的硬币。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多了一些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每户三天只能出去一个人,通行证留给了父亲,他去超市采购物资。从他的叙述里我又了解到一点外面的世界,譬如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龙、人们不自觉保持的距离、保安一丝不苟地测体温等等。我想也有大部分重庆人和我一样,只能呆在家里,从阳台上眺望这座略显空寂的城市。此刻,道路上只有零零散散的几辆车,平日在车缝里穿行的外卖小哥成了独霸道路的“大哥大”。

尽管我们失去了平日里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我觉得有很多更加温暖的东西在重庆的道路上涌动着。也正是这些温暖的东西,让我得以安心地站在阳台上,感受微风中的重庆。

母亲给居民送去生活物资

看着日记增长的厚度,我好像已经有快一个月没有踩过重庆的土壤,没有坐过破风而经的地铁,没有看过灯火通明的洪崖洞。以往寸步不离的亲友们也只剩下了群聊里的互相鼓励。但我知道,在这座看似停滞的城市里,处处都正在生长出希望,处处都正萌动着春天的气息。但我知道,在这个看似正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里,爱永远是人民唱响的主旋律。

洪崖洞夜景

作者:何文静 (渝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年级)

分享
新浪微博

青年说|宅家大一女生眼中的重庆战“疫”

2020-02-23 00:00:15 来源:

这里是重庆,一个距武汉很近的城市,我的家乡。从北京师范大学放寒假返家至今,我已宅家一月了,因为母亲在社区战“疫”一线,每日都能带回不少战“疫”的故事、细节、碎片……

凭窗远眺,对面药店高挂着“没有口罩”的纸板,依稀可见的轨道三号线、公交车,几乎没有乘客,端坐下来,打开电脑、电视、手机,全是疫情内容,作为一名刚刚返家的大学生,我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对疫情的严重性略窥一二,我只能从屏幕里看见厚重的防护服和不断上涨的确诊人数。但生活中,一日三餐却照常进行,只是多了每日例行打卡的问卷要填。这场战役十分严峻,每个人都忧心忡忡。但仿佛又离我尚远,只要不出门,似乎“战火”就烧不到自己身上。

母亲每天忙碌于社区的监测排查工作

作为社区工作者,母亲在这场战“疫”中冲在了前面,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出门工作了,窗外有宣传疫情的移动大喇叭宣讲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我老爸打下手,准备晚餐迎接老妈回家,也要准备好她第二天带到单位的便当。随着母亲的工作时段越来越长,家里人也越来越担心。但相比于增长母亲的恐慌情绪,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免除她的后顾之忧。

母亲所在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进行位置初步摸排(大年初一)

我们开始摸索着踩母亲到家的点端出饭菜,用酒精给家里消毒、做大扫除,也消除母亲忙碌工作后的烦躁情绪。尽管我们偶尔听到她对于工作时长、工作量的些许吐槽,但又能从她下班后拨出的每一个电话里听到她对待疫情的认真态度。随着重庆日益严格地推进疫情网格化管理,母亲也越来越忙。但当我听到她骄傲地说自己的辖区零感染案例的时候,还是相当为她高兴,也在某种程度上觉得里面有自己的功劳。

给居民们及时送去生活物资、设立疫情排查点、建立管理体系,听着母亲对工作内容的转述,除了担忧和心疼,更多的是自豪。也许母亲仅仅是普普通通社区工作者之中的一个,但我坚信她也是疫情应对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她是洪崖洞屋檐上的一片瓦,层层堆叠起来,是我爱的重庆。

父亲给下班返家的母亲进行消毒工作

如何劝说返乡人员自我隔离,如何劝说个体经营者暂停营业,如何指导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都是我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我的母亲却都一一解决了。一个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问题,背后是基层工作者的无数条消息交换,无数次对策商榷。听见她在电话里“威逼利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一直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与此同时,还有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在奋斗着,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在用他们的方式彼此守望着。

班级群里的班干部每天督促大家打卡报平安,能说会道的小伙伴写起了微信推送为武汉加油,喜欢画画的朋友创作了漫画致敬医护人员。人被隔离,爱没有隔离。我们在紧张的情形里以独特的方式献上自己的力量,而每一份小小的力量都有它动人的光芒。在那些一线工作人员的身后,永远有着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成为了他们的“守护神”。

朋友临摹的致敬医护人员的漫画

在危难关头,我们认识了更多义无反顾走上“战场”的英雄,但却很容易忽视每一份平凡的努力与感动。不加价的蔬菜小贩、不停工给医院送餐的店主,把自己存钱罐送到公安局的小孩。平凡从来不是伟大的反义词,平凡和伟大在这场疫情中相互交织、相互成就着。也许在疫情过去之后,小贩还是在同样的摊位卖着他不加价的菜,店主也还是像往常一样经营店铺,小孩会往新的存钱罐里投更多的硬币。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多了一些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每户三天只能出去一个人,通行证留给了父亲,他去超市采购物资。从他的叙述里我又了解到一点外面的世界,譬如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龙、人们不自觉保持的距离、保安一丝不苟地测体温等等。我想也有大部分重庆人和我一样,只能呆在家里,从阳台上眺望这座略显空寂的城市。此刻,道路上只有零零散散的几辆车,平日在车缝里穿行的外卖小哥成了独霸道路的“大哥大”。

尽管我们失去了平日里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我觉得有很多更加温暖的东西在重庆的道路上涌动着。也正是这些温暖的东西,让我得以安心地站在阳台上,感受微风中的重庆。

母亲给居民送去生活物资

看着日记增长的厚度,我好像已经有快一个月没有踩过重庆的土壤,没有坐过破风而经的地铁,没有看过灯火通明的洪崖洞。以往寸步不离的亲友们也只剩下了群聊里的互相鼓励。但我知道,在这座看似停滞的城市里,处处都正在生长出希望,处处都正萌动着春天的气息。但我知道,在这个看似正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里,爱永远是人民唱响的主旋律。

洪崖洞夜景

作者:何文静 (渝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年级)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