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文艺战“疫”系列报道】笔尖生情 汇聚战“疫”力量·重庆作家在行动(十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25日15时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战斗中,重庆本土作家们虽然身“宅”在家,心却始终牵挂着前线。他们以笔为枪、著文为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今天,继续欣赏重庆作家们如何以笔为枪、汇聚战“疫”力量——
今年不拜年
文/糜建国
今年春节,我带着爱人,回乡下岳父家过的。
初一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盆拉家常,其乐融融,但说到明天初二拜年时,却产生了分歧。
按照老家风俗,初二被称为“迎婿日”,对于刚出嫁的女儿来说,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
而大姐的儿子刚好去年国庆结的婚。
岳父是乡里市场监督员,每天戴着一只袖套,维持市场秩序。晚饭后,村里王支书打来电话,叫去开会。
“酒和糖果,都买好了,岳母岳父都盼着去呢!”姨侄子有些不开心。
“爷爷刚刚发来微信说,把打发我们的红包都包好了。”夫唱妇随,新媳妇在旁边及时地插了一句。
“你们自己拿主意,这个关键时候,我们也做不到主!”大老挑一向说话都气冲冲的,撂下一句硬邦邦的话,抬起屁股上楼睡觉去了。
“……”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大姐向我望了望,欲言又止。我明白她的意思。侄媳妇是我老家那边的人,平时我说话,他们要听。
“他们年轻人要去,让他们去嘛!戴上口罩,开车去,不接触其他人,没得啥子!”岳母心疼外孙、外孙媳妇,打起圆场来。顺便往火盆里添加了一块木炭,噼里啪啦 ,冒出一连串的小火星。
“疫情当前,不动最好!这样吧,给你们爷爷打电话过去,就说今年拜年不去了,等疫情解除后,再过去补上。再说,200多公里,开车要三个小时,也辛苦!”我抢过话题,耐心劝道。旁边坐着的爱人和侄女也点头赞同。
正在这时,岳父推门进来,手中拿着一张纸。
紧跟着,一股冷风灌门而入。
“今年不拜年!”岳父大手一挥,手中的纸哗哗啦作响。
侄女抢过来,大声念起来:
“各位社员同志,疫情当前,你们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不’:不拜年、不……”
“明天开始,不赶集了。这几天,乡上安排我到垭口去执勤。拜年的,一律不准!”岳父点燃一支烟,打断了侄女,“一律不准”四个字说得斩钉截铁。
天,下着小雨。
一大早,岳父撑着伞,穿着筒靴,披着一件军大衣,顶着乌黑黑的天,向垭口走去。“咚咚咚”,筒靴踏在院坝里,裹着零星的犬吠,向村外传去……
村民要进村、出村,高家沟垭口是必经之路。
“给我送来!”眼看快十二点,岳母打电话叫岳父回家吃饭,还没等岳母把话讲完,岳父就把电话挂了,电话里还夹杂着争吵的声音。
“大过年的,午饭都不回来吃!晚上又要喊脚痛!”岳母的埋怨中,又有些心疼。岳父患有关节炎,老喊腿痛。
“妈,我开车给爸送过去!”戴上口罩,提起盛满饭菜的保温壶,我启动了车子。
去高家沟垭口有三里路,要爬一个缓坡。
一上午都是小雨,雨刮器一左一右摆动着,路面潮湿,轮胎发出呲呲的声音。
爬上缓坡,就看见岳父正和一对年轻男女在争论。
天冷,女的戴着口罩,撑着伞,哆嗦着。旁边停了一辆电瓶车,上面搁置的两个礼品盒滚动着许多小雨珠子,欲滴不滴。
“邓叔,让我们过一下嘛!我们回丈母娘家拜新年啊!”小伙子一米七八,戴着口罩,弓着腰,几乎是在乞求岳父。
“不得行!你看,这是乡上的通知!今年不拜年!”戴着口罩的岳父,声音很大。
小伙子我认识,是林家沟的林杰娃,杀猪匠,去年“五一”结的婚。国庆姨侄子结婚办酒席,猪肉就在他手里买的。当时,三千多块的猪肉款,赊账不说,岳父去付款时,他还优惠了三十多块。
“上午进进出出,好几起都说回娘家拜新年,想过,都不得行!”
“这几天,外地回来的又多,传染开来,得了啊!”
……
看着林杰娃乘着电瓶车搭着爱人返回坡下的身影,岳父腾出手,提了提背上的大衣,一大片已被雨水浸湿。
沟里的气候,一变天就冷。风呢,咬骨头。
“爸,上车头吃!衣服都被打湿了!下午就不守了嘛!”车尾巴冒着热气,混合着小雨点,往垭口下飘去。
我跺着脚,直搓双手。
“不!下午还有几泼人过垭口!要拦住!”平时岳父要喝两杯酒,饭吃得慢,执勤不喝,饭就刨得快。
下垭口时,从后视镜里看见撑着伞、立在垭口上的岳父,刹那间觉得他变高了,我眼睛竟然有些润湿起来。恍惚间,他右臂上鲜红的袖套,变成了一团火……
刚进村,就碰上了王支书。
王支书开着车,尾盖高高地翘起来,后备箱里,一台音响正啪啦啪啦叫着:
“各位社员同志,疫情当前,你们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不:不拜年、不串门、不聚会、不走亲访友、不赶场、不办酒席;同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昨天,我们接到了通知,砚台、汪家、长和几个场镇,暂停赶集,所以,大家不要去赶场了。然后,三亲六戚,七大姑八大姨,啥子舅舅、外婆、嬢嬢、姑爷,这些拜年,都不要去了……”
一听,是他亲自录制的防疫宣传。
王支书嗓音充满磁性。
不过,磁性中略显嘶哑、疲惫,估计是他这两天开着车,挨村挨户到处跑,不停宣讲的缘故。车的四轮上,沾满了泥土、竹叶、稻草、碳渣。
支书的声音,沉重有力。
声音在山峦上飘荡,从村口传向沟里,又从沟里向垭口传去……
雨,终于停了。
午后的阳光,冲破雾霭,投射在对面岩石上,岁月静好,乡村一片温暖……
风雨同舟
文/咸池河
今天是公元2020年2月10日,我早上5点起床,点开腾讯健康,查看昨天疫情信息。全国确诊或者疑似病例还在上升,确诊40235例,疑似23589例。重庆确诊468例。虽然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但石柱县连续两天出现无新增病例的好兆头,确诊病例稳定在12例。
疫情发生后,石柱县行动快、措施严,大数据追踪,地毯排查,轰雷似的宣传,网格化隔离,全民参与。这些果断决策,无疑对疫情进一步扩散起到了根本性抑制作用。为了抗击病毒,全县干部职工几乎都被动员起来,投入战斗。
我驻守的208号防疫监测点是石潼街4号和5号居民楼,共计42户,每栋楼有单独出入口,属于南宾街道城东社区。前天晚上,街道办武装部长马爱军发来一张表格,对辖区内的监测点人员重新优化分配,并作了充实。208号监测点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7人,每天执勤时间调整为7点至22点。我们小组7人分为三个班,轮流值守。由于执勤人数增加,我们都感到压力减轻了很多。
监测点的主要任务,就是限制居民的出行,每两天只能限行一人,出入人员必须出示出入条,并予登记。监测点设置的头两天,少数居民不适应,不理解,甚至出现遛狗的人冲关现象。街道办强化了宣传,每天有人上门巡查和做疏导工作。还为简陋的监测点添置了遮雨棚、烤火炉和监测牌。随着疫情的发展,居民的情绪逐渐平复,出入戴口罩,主动接受登记,报告活动轨迹,已经深入人心。
在昨日的值守中,208号监测点还发生了一件暖心的事。下午2时左右,有一位男子给监测点送来一箱牛奶,没有留下姓名。邮局门卫的师傅,送来一张折叠桌。晚上八点,一位从乡下回来的年轻人,拿出一袋橘子慰问执勤人员,执勤人员拒收后,他好说歹说抓了几个,硬是放在桌上才离开。昔日清冷的监测点,变得温馨起来。楼栋居民不仅自觉遵守出入要求,而且慢慢地理解了政府防疫的举措,并支持配合政府的行动。
这是一个明显的拐点,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犹如遭受病毒的人,有了健康的肌体和强大的免疫力系统,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老百姓的广泛参与,这是战胜病毒的决定性因素。再凶猛的病毒,也会葬身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昨晚,天上还下着雨,可我们执勤人员再也不用穿着雨衣、打着雨伞执勤,一盆炭火,散发出温暖。进出的人,虽然戴着口罩,我们能感觉到,一张张信任的眼睛下,一定是一张张笑脸。
监测点,是抗击疫情的一道坚固防线,它与奋战在前线的医生、解放军战士一样,忠诚地执行着国家使命。我们的监测点不再是生硬的执法点,它在居民心中变成了居民之家、仁爱之家,变成了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小小的监测点,让普通百姓能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和信心。我们风雨同舟,共赴国难,唱响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的嘹亮战歌。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文/钱昀
有一种执着叫坚守,有一种情怀叫奉献,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有一种感动叫平凡见真情。
2020年的春节铭心刻骨,当人们沉浸在节日到来的喜悦中,新冠肺炎如恶魔般袭击华夏,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面对疫情,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在重庆市巴南区的宣传工作微信群里,我每一天关注着巴南宣传动态上传: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奔波在社区、农村中党员干部的身影,一个个故事记录了寻常百姓的善良和无私。他们做的事不惊天动地,但却让我们感动和铭记。
1
他叫巫祥刚,家住花溪街道先锋村,得知巴南区要向武汉运送60多吨新鲜蔬菜,正在征集货车司机时,他报了名,当上一名志愿者。
家人得知他要去武汉极力劝阻:“武汉是疫情发生地,你却要去,你可知风险有多大。”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只是尽一名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这趟车我不跑,我睡不踏实。”
大年三十夜晚,陆海空三军军医向武汉进发。大年初一早上,他和同伴们也逆向而行,沿着高速路向着武汉出发。
货车上方,一幅鲜红的标语在风里招展,上面写着:武汉加油!
2
他叫吴明勇,家住双河口镇临江村,因肢体残疾,平时靠着政府帮忙安排的零工维持生计,家庭经济较困难,村干部为了帮他脱贫,给他介绍了工作,还送来6头猪仔和100只鸡苗,让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疫情来临,政府召集自愿者到交通卡点值守,他报名了,他说:“虽然我是一名贫困户,又有残疾,但是在政府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我决不能当逃兵。”他当上了一名防疫志愿者,每天为来往的司机量体温,登记车辆信息。他自豪地说:“做人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现在是该我回报国家的时候了,别的不会做,值守是一定能行的。”
身残志不残,不畏病毒他如一棵树般坚定地站立着。
3
她叫彭德英,70岁老人,家住南泉街道白鹤村,靠近内环高速南泉下道口,大年三十夜里,她看见高速路口的值班人员还在值守。天寒地冻,他们冷吗?漫漫长夜,他们饿吗?想到这,她把家里的电热水壶和牛奶拿给值班人员,看到值班帐篷里空荡荡的,她心疼地说:“你们这样怎么过夜哟!不得行,我再给你们送个电烤火炉来。”工作人员不好意思让她跑来跑去,她说:“这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的事。你们在这里吃苦受累,我是应该帮点忙。”看到检测点的工作人员都喝上了热水,烤暖了双手,她才笑容满面地离去,临走又说一声:“我家就在这附近,你们还需要什么东西,吼一声,只要我有,多晚都给你们送来!”
她转身离去,苍老的背影仿佛一盏灯,照亮了黑夜的寂寞。
4
他叫谢志耕,65岁老党员,家住圣灯山镇圣灯山村,因村里地处偏远深山,村民们居住分散,怎么才能把防范冠状病毒的知识告知村民们?他号召村里的党员组建了一支“背篼宣传队”。
清晨的圣灯山,薄雾氤氲,露水未散,他领着一行人,脸上戴着口罩,手上提着话筒,胸前别着党徽,衣服笼上红色的袖章,背着装满宣传资料的大背篼,小心翼翼地在山路上行走。
来到一户人家,他一边发宣传资料一边对村民说:“这几天,镇政府的干部要下来排查哪些屋头有湖北武汉回来的人,大家一定要如实上报,支持工作,排查都是为了大家好!”
走在湿滑的山路上,他还对着山下的村民喊话:“各位父老乡亲,我们是圣灯山村的共产党员志愿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大家要做到勤洗手,出门戴口罩,不要随地吐痰……”
声音打破了大山的宁静,久久回荡在山谷里。
5
她叫潘冬梅,巴南区疾控中心员工,疫情发生后,她把5岁和1岁的两个女儿交给丈夫,主动请缨,成为消杀和健康教育突击队一员,每天到社区发放教育资料、到疫点消毒,下班后她不敢贸然回家,怕传染家人。
一天,她接到丈夫电话,让她打开办公室窗户。开窗后,她看见大女儿站在窗下对着她哭:“妈妈,你已经七天七夜没回家了,我和妹妹好想你。”她看到日思夜想的女儿,心里又欣喜又着急:“果果,豆豆,你们怎么到这里来了!赶紧回去!””女儿真想扑进妈妈怀抱里,可妈妈却冷冰冰地:“妈妈,我和妹妹特别特别想你!我们都很乖,你好久回来呀?”“妈妈战胜病毒就回来!你们快离开这里,听话!”说完,她狠心地关上了窗户,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懂事的女儿把她的一幅画放在妈妈单位门口,画上,是一条五颜六色的鱼畅游在大海里。
6
他叫曾祥超,61岁,退役军人,家住木洞镇三社区,身体不好,家境贫穷。疫情发生后,他每天关注着武汉动态,心里很着急,他想为武汉人民做点什么,虽然不能出力,但还能出钱,他把藏在柜子里的一张7000元存款单拿到社区,对工作人员说:“同志,这张存单麻烦帮我捐给武汉,虽然不多,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尽点力,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7000元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对于年老体弱的他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可他还是毅然将钱捐了出来。社区人员帮助他把钱汇到了武汉市相关机构,他说:“捐款是尽心,响应政府的防疫号召则是尽责。相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生活本不易,但他心中有大义。
7
他叫王溯,巴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民警。春节临近,他拒绝朋友邀约一起旅游的约定,买好去武汉的票,准备回老家陪父亲,在假期里和父亲共享天伦之乐。
可武汉封城的消息猝不及防地来到,阻断了他回家的路,他的心情近乎崩溃,就这样与最亲的亲人隔离了。
当他接到“全体民警停休,即日返岗”的通知后,只有把对父亲的思念藏在心底,无怨无悔地穿上警服回到工作岗位。
工作间隙,他拨通父亲的电话,“爸,你看新闻了吗?在家吧?家里够吃吗,不要随便出门,听我的!”父亲也挂念重庆的儿子:“你最喜欢吃的腊肉我都给你冻在冰箱,你什么时候回来啊?”“等春天吧,春暖花开时,我带你去看樱花,好吗?”他似乎听到父亲电话那头的笑声:“好,那就这么决定了,你带我去看樱花。”
一定!等打完这场战役,回武汉和父亲一起去看樱花。
8
他(她)叫社区基层干部,他(她)叫社区医护人员。他们是行政体制内基层得不能再基层的、距离居民不到“最后一米”的镇(街)、村、社区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节假日,服从国家的安排,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冒着被病毒传染的风险,一家家入户走访,一户户摸排疫情,一遍遍劝解居民不要聚集走动,水顾不上喝,腿脚跑得僵硬,电话打到沙哑,吃方便面吃得呕吐,身体病痛了强忍着,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起了防范病毒的“长城”,居民们说他(她)们是社区里的‘守护神”。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9
疫无情,人有爱。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平凡人,我只记录了巴南区几个人物的感动瞬间,灾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闪光的灵魂。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一次次苦难,一场场天灾人祸,都没打败过中国人。平凡人的守望相助,平凡人的挺身而出,平凡人的团结奉献,推动了中国这艘巨轮在重重困难面前破浪前行。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